(记者孙军)临近学期末,青岛市市内四区的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的学生们惊喜地发现,今年的期末考试变得好轻松。考试不叫“考试”,叫“测试”;内容不再划一,而是形式多样。更让学生们开心的是试卷评分不再是老师一人说了算,本人和家长都能参与评判。这一切的变化缘于青岛市教育局酝酿推行的学生评价改革思路。
根据这一改革思路,青岛市打破常规,把学期末“测试”时间拉长,每门功课“测试”均利用正常上课时间或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行解答,不固定时间和地点,让学生感到学校不是在“认真”组织考试。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市区一些学校还在“测试”名称的设计上下功夫,力求贴近学生的个性。如该市市南区一年级语文“测试”题为“我长了一岁——一年级语文学习成长纪录”;“数学乐园”、“语文乐园”则是青岛市四方区期末“测试”的试题……这些标新立异的“试卷”,缓解了学生的考试紧张情绪。
据了解,以往期末考试的试卷成绩最少也要占学生本学期总成绩的70%以上,而今年青岛市区小学的“测试”成绩却只占30%,过程性评价占学生总成绩的70%。过程性评价包括知识掌握、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等。该市市北区小学英语课教学中,老师为每名学生制作了一个“成长档案袋”,专门记录学生平日口试、笔试、听力、单元小结等的成绩,作为过程评价结果的重要依据。四方区长沙路小学在期末英语口语“测试”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测试”内容,许多学生选择了表演课本剧的形式。李沧区永宁路小学数学“测试”内容是用玩具积木进行数学加减运算,李沧路小学的英语“测试”是制作一张需要含有几十个英语单词和句式的英语贺卡。
青岛市这次小学期末测试不仅充分体现了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而且评价、评判主体也呈现多元化。青岛市四方区教体局将每门学科设优、良、达标三个等级,学生本人、同桌、家长和教师一同参评。“测试”试卷还会出现“在小组内背诵语文”之类的小组自评方式。此外,“教师心中的我”给学生一个描述性的激励评价,“家长心中的我”也将家长拉进了评价的主体范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