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师范大学附中“三语”教学实验班,蒙语、汉语、英语,三种语言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浓浓的教学特色。
教学楼走廊里,两位女同学正在背诵英语课文,字正腔圆。见到记者,她们便用标准的普通话和我们攀谈起来。这两位女同学都来自牧区,一年多前刚进校门时,汉语讲得结结巴巴,更不要说英语了。这正是“三语”教学带来的变化。
谈起“三语”教学改革,校长郑福田如数家珍。“赋予你掌握尖端科学知识的本领!”郑福田一直自信地对每一名走进内蒙古师大附中的学生这么说。
由于历史、社会和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原因,民族教育发展的总体水平与内地相比,民族中小学外语教学始终是弱项,成为教学上的一个缺憾,这与培养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不相适应。要想缩短民族地区与内地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富裕和繁荣,在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的同时,必须走出一条培养精通外语、能够借鉴学习国际前沿科学知识,掌握尖端科学技术的外向型人才的新路子。
为此,1992年,内蒙古师范大学附中率先试办高中蒙授英语理科班,即“三语”教学改革实验班。实验班的课程设置,除在教学中运用蒙语讲授蒙古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体育等9门课程外,用汉语讲授汉语文和英语,将汉、蒙、英三语作为必修课,在高中3年时间里掌握汉授学生初、高中6年所掌握的英语内容。“三语”教学班学生高中毕业后,参加蒙古语文、数学、物理、化学、汉语文和英语6个科目的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培养规格、考试要求、录取标准与纯汉语授课学生完全一致,真正达到了缩小差距,共同进步的目的。已经毕业的六届学生的成绩证明了这一点。
内蒙古师大附中的“三语”教学改革实践,曾荣获“全国师范院校基础教育改革实验研究项目”成果奖。目前,该项目成果已在区内重点民族中学推广。
“三语”教学在内蒙古已经受到高度重视,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阿荣告诉记者,在学好本民族语言的前提下,首先学好汉语文,再学一门外语,这一教学模式自2000年起在全区已经全面运转。相信在各方面的努力下,“蒙汉兼通”、“蒙英兼通”的人才必将大量涌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