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朗的书声和孩子们的喧闹重回了一度沉寂的上海中小学校园。又是一个新学期。记者发现,经过假期的梳理和调节,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勃勃的生气,而迎接他们的,是宽松的学习环境,是推崇因人施教,不再唯“分”是举的教学模式,是打破统一模式,强调挖掘潜能的新颖课程和教材……
不查作业不摸底
查寒假作业、对额外布置的卷子、各科进行摸底考试,开学的前两个星期,学生们一下子上紧了发条,如同陀螺般地“转”了起来。如今,这种“传统”早已被打破。南洋模范中学高二(13)班的徐文骏这些天正在与同学和老师们分享他的寒假感受。过年前后,他作为学生干部在居委会挂职锻炼,还走上街头,在天平路、衡山路口指挥了几十个小时的交通。他高兴地告诉记者:“学校没有给我们布置任何强制性的寒假作业,开学也不这个测试那个测试的。我们不用一开学就没头没脑地复习,寒假可以自我调节和积累,上学后顺其自然地进入正常的学习节奏。”
政教处主任张邦浩是一位语文教师。他介绍说,假期里,各科目的老师还是有指导性地建议学生做一些作业的,但学生可以完全凭着兴趣和自己的能力去选择做哪些,也可以选择什么也不做。比如有的孩子去澳大利亚度假,虽然没做功课,但是却增长了见闻。他说:“以前学生们对作业和考试都有‘对策’,比如三天做好所有作业,卷子分工做、互相抄,剩下的时间拼命玩,开学后‘临阵磨枪’,考后全忘掉。”
“开学查作业、考试是一种刺激手段,虽然能够收到暂时的效果,但是我们看重的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校长钱耀邦说,“学期开始后,绝大多数学生显得格外健康和有精神,也能很快地融入日常的学习。”
从“分班”到“走班”
好班、中班、差班,基础班、实验班……从小学开始,学生们习惯了按照成绩排队分班,一经划定,便被区别对待。好班里的就是尖子,差班生学得再好也不行。逐步摒弃这种不合理的做法,给孩子更多的向上空间和学习动力,“校内留学”、“走班”等探索正成为不少中小学的选择。曹杨二中附属学校是一所集小学、初中、高中为一体的学校。初三(4)班的教室里,身穿小学生校服、身高不过1米4的孔馨瑶小朋友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学校开始推行的“校内留学制度”使她有了和大哥哥、大姐姐们一起学习的机会。“‘留学’不仅能使我不断地吸收新知识,而且可以交上许多新朋友。”孔馨瑶说起新鲜的“留学生活”,乐不可支。
刚上小学五年级的孔馨瑶小朋友从小酷爱英语,早在两年前就获得了牛津英语一级证书,英语水平高出班里同学一大截,按部就班的英语课使她提不起兴趣。“校内留学制度”一颁布,她托家长提出了书面申请,学校专门考核后,她就进入初三年级“留学”了。
现在孔馨瑶的英语成绩在初三也达到中上水平。学校今年这样的“留学生”已有11个。
目前,“校内留学制度”仅限于英语一科,对于“校内留学生”,学校不仅有严格的审批程序,还跟踪动态管理。申请留学者除英语外的所有学科成绩必须要达到全年级平均水平。
“校内留学绝对不会‘拔苗助长’,这些苗都是自己‘长’出来的,不是‘拔’出来的,既然长出来了,学校就不能当割草机,而应该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生长空间。”王洋校长告诉记者。
除了“校内留学”外,“走班模式”也在校内悄然盛行起来。所谓“走班”就是按学生成绩在同年级划分ABC三层,A层主要为知识拓展型、B层主要为稳打稳扎型、C层以抓基础为主。同学们各自选择,“走”到适合自己的层次班级中学习。
新课新书新视野
位育中学的张帆同学进入了高三下半学期,不久就要高考了,但是,他还是决定继续选修学校开设的“应用数学”特色课。“这样的新课架起了课堂和生活之间的桥梁,对我们的吸引力和帮助太大了。”去年,他和同学在社区调查医院病床和病人之间的比例、设计了一个社区医院配置的模型,获得了上海市的特别奖。
在全上海中小学推行的整合基础型、拓展型和研究型三类课程的教改实践中,一批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学课程和校本教材正大大丰富着孩子们的视野。位育中学教导主任朱万宝告诉记者,除了“应用数学”外,学校在本学期开设的校本课程还包括“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科普英语”、“天文观察与研究”、“戏剧写作”等。选修“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同学已经和中科院的专家建立了生命科学实验室,在试管中培养出了鸡冠花、黄瓜、罗汉果等几十种植物。这个学期学生们计划研究植物培养基、光照、温度的最佳方案。
面对学校开设的90多个文、理、艺、体科新课程,高二(13)班的王轶伦同学目不暇接,他说:“校本课程扩大了我们学习的自主选择余地,不但能拓展和加深原来统一课程教授的内容,还大大促进了我们的个性发展和特长培养。”
与校本课程的推出同步,一批由校内老师编著的教材,如《高中科普英语选修课本》《中学生摄影教程》《多媒体软件制作》等也纷纷正式出版或付印,摆在同学们的桌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