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学校体育工作的硬杠杠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解读《中小学体育工作督导评估指标体系(试行)》
近日,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体育工作督导评估指标体系(试行)》,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次针对学校体育工作发布的督导评估体系,也是建国以来第一次专门为一个学科而作的督导评估体系。
教育部下发该《体系》的意义何在?指标体系对督导工作提出了哪些具体要求?对学校体育工作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为此,记者采访了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相关负责人。
问:教育部下发该《体系》的意义何在?
答: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以下简称中央7号文件),明确了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目标任务。文件提出,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学校体育的督导检查,建立对学校体育的专项督导制度,实行督导结果公告制度;健全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定期监测并公告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加大体育工作和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在教育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中的权重,并作为评价地方和学校工作的重要依据;对成绩突出的地方、部门、学校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地区和学校,实行合格性评估和评优评先一票否决。
为了贯彻落实中央7号文件的相关要求,切实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增强青少年体质,我们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研制了中小学体育工作督导评估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综合了中央7号文件和学校体育的相关条文,是对中央7号文件的具体细化,对政府、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及广大学生都提出了全面的要求。该体系既是中央7号文件精神的贯彻落实,也是对各地落实中央7号文件情况的评价,更是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方面,对于推动中央7号文件的深入贯彻落实和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增强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问:指标体系主要提出了哪些要求?
答:作为首次以教育部名义下发的学校体育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它架构了一个学校体育硬件建设和管理的科学体系和标准,同时对学校体育的“软”、“硬”件提出了基本的要求,而条件较好的地方则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提高标准。指标体系强调了针对政府部门进行的督导检查,并分了三级指标。一级指标涵盖教育管理、条件保障、评价机制、体质状况四方面,注重的是机制、管理、效果和过程。主要从政府管理部门的职能分解出四个指标,指标既指向政府部门,又指向学校和学生个体。督查既是针对政府又针对学校,因为落实中央7号文件精神还是要以学校为主体,但如果政府部门没有要求,各地就会出现落实不力的现象。
学校体育工作落实得如何,主要取决于人、财、物三个方面。从二级教育管理指标中我们可以发现:是否建立联席会议制度非常关键。因为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落实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事情,它需要社会各部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因此,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成为了教育管理的首要指标。
教育管理的第二大指标是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这一项指标其实是督促地方政府要把体育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同时指标也反映了地方政府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
教育管理的第三大指标就是落实一小时锻炼时间,如果一小时锻炼时间落实不了,其他活动和制度都只能是空中楼阁。因此,指标第二项主要是围绕落实一小时锻炼时间而设计的,而落实一小时锻炼时间这项指标则是围绕几个制度来检查:体育课是主渠道,一小时是每天必须保证的;每天开展大课间也是必须的。而能否做到这些,必须看当地是否有针对这项工作的检查制度。
教育管理的第四个指标是建立定期组织综合性或专项性的学生体育运动会制度,主要是通过展示、评比、表彰来促进和推动学校体育工作。
第二个一级指标——条件保障更是非常的关键。因为如果没有条件,大家可以将不开展学校体育工作或开展不好的理由都归结于此。
但如果条件具备而开展不好,那就是管理的事,因此这一指标也是对第一大指标的延续。条件保障指标中,还对师资配备与培训、体育场地设施达标率提出了具体要求。
第三个一级指标是评价机制。评价机制中要求各地形成经常性的督导机制,形成经常性检查学校体育工作情况的制度,同时,还必须有反馈制度。评价机制中突出了中考体育,希望通过初中考试,带动中小学体育课及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建立和完善监测学生体质健康的制度。
问:评估体系将对学校体育工作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答:《中小学体育工作督导评估指标体系(试行)》的下发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校体育的改革、建设和发展,由于评估体系对各级政府、各级学校乃至学生都提出了具体而全面的要求,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对于各级政府提高对学校体育的认识、加大投入、深化管理都将起到积极作用。同时,指标体系的出台,有利于加强社会各界的联系,形成全社会关注学校体育的局面;有利于学校体育管理长效机制的建立及科学决策的引导;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特别是有利于逐步转变全社会的人才观、教育观,进一步端正学校的办学思想。
只要我们真正把学校体育工作抓起来,并和课程改革、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督导体制的完善结合起来,就能够突破长期形成的应试教育的壁垒,并不断扩大战果,推动素质教育进入新的阶段。(记者 李小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