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市承德县深山黄旗湾村村民李凤说:“我有两个女儿,大女儿杨晓娟,今年20岁,小女儿杨珊,今年17岁,3岁之差使她们走上了两条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
杨晓娟2005年初中毕业,那一年,她所在的老爷庙乡中学竟没有一个考上县一中的。杨晓娟随着村里的人流到了北京,在一家饭店打工。
2007年,县里搞学区建设,老爷庙乡中学合并到上板城中学,正在上初二的杨珊便到上板城中学就读。2008年杨珊参加中考,以505分的高分被承德市二中录取,当年老爷庙乡竟有6个孩子考上了县一中。
平泉县一中2004年招公助生500人,县城两所初中——平泉二中、回民中学分别录取107人、59人,两所最偏僻的农村中学——小寺沟中学、台头山中学分别录取81人、12人;平泉一中2008年招公助生1050人,两所县城中学分别录取97人、69人,而两所最偏僻的农村中学分别录取232人、70人。2004至2010年,平泉一中公助生规模从500人增加到1050人,新增生源主要来自农村中学。
学区建设为何能一下子大大缩小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
十里挑一的校长:四合永中学从原来的10名初中校长中竞争优选出了1名校长。
二选一的教师:平泉县黄土梁子中学,由原6个乡的7所初中合并,现有的114名教师,是通过专业知识考试、讲课和平时的教学成绩考核,从原来224名教师中选聘的,平均年龄由原来的40多岁下降到32.7岁,学历达标率也从原来的80%迅速提高到100%。其中,县级骨干教师50名,市级骨干教师8名,这样一支教师队伍就是在城里的初中也很难找到。
教师的教育思想发生深刻变化:李长春是承德县上板城中学语文教师,他这样描述过去和现在教学的情景:“一天上3个年级的课,备3套教案,每个年级只有一本教科书和一本参考书。学区建设后,每天一个年级两节课,同时还有4名教师每天一起说课。”
教师研训常态化:每个学区都成立了承担教研和教师培训双重任务的研训室,设研训员3至4名,形成了县教研室——学区研训室——校本教研的三级研训网络,专职教研人员一下子比原来增加了一倍多。学区研训室的设立,扭转了过去教研人员远离教学的局面,使教研真正植根于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