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6名高中生组成的中国队,日前在哥伦比亚举行的第54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拿下团体总分第一、金牌总数第一、个人总分并列第一。这是中国人在不到30年的参赛史上第17次获得团体冠军。
或许,中国人真的很适合奥数?可在中国队领队、华东师大数学系教授熊斌看来,真正适合学习奥数的学生只有5%左右。而众多小学家长发现,目前班上超过一半的学生都在读奥数。
事实上,不少国外数学奥赛选手都成长为数学家,频频获得国际数学大奖。但至今,在顶级数学奖项中,还没有中国本土得主。
高考加分不挂钩
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是历史最悠久、比赛规模最大的国际科学奥林匹克,每年在不同国家或地区举办。首届赛事1959年创办,参赛国不足 10个;经过半个多世纪,全球近半数国家和地区参与;今年,有 97个国家和地区的520多位高手加入这场“数学大战”。团体总分前十名依次为中、韩、美、俄、朝、新加坡、越南、我国台湾地区、英国和伊朗,其中亚洲队伍占去7席。
中国奥数国家队的选拔规模和层级,对于其他代表队来说是惊人的,因为这与高考加分直接相关。据介绍,每年全国数学学科高中联赛各地有十多万学子参加,大约300人晋级中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从中只选拔少数“奥数神童”进入国家集训队。今年3月,约60名集训队员经历了半个月备战及6场考试,决出前6名选手,正式组成国家队。目前这6名“国脑”,4人即将就读北大、2人将进清华。上海学生在国家队中比例较高,去年和今年均占1/3。
奥数的中国特色正在于此,与高考以及其他各学段的升学考挂钩,甚至包括“小升初”。但根据新的加分政策,从明年起,国内奥数赛事的名次将正式与高考脱钩。原本,高中联赛产生的1200个数学尖子生,都具有高考保送资格,其中上海地区有50多人;但今后,只有入选国家集训队的那60个人,才可以被保送。
小学就有“试金石”
熊斌喜欢的是不为应试而来的奥数“铁杆粉丝”。在这位奥数金牌教练眼中,学奥数至少有3个条件:其一,在学校课堂上,数学就学得比较扎实,学有余力;其二,对数学有一定兴趣,最好是有一定天赋;其三,性格上必须静得下来,半小时都坐不住就免了。
其实,奥数就是课堂外的数学,和课堂内的数学是主干与分支的关系,“它是我们平常数学课上不讲、也没有时间去讲的一些数学分支”。但奥数也属于这些数学分支的基础内容,比如图论、组合数学、数论,以及重要数学思想,包括化归思想、构造思想、特殊化思想等。奥数内容的选择很科学,因为其基本方法和简单应用,并不需要专门的数学工具,而且带有很强的趣味性和游戏性。例如,奥数中不少内容来自中国古代数学专著的方法和思想,如盈亏问题、鸡兔同笼等。
要看自家孩子是不是这块料,其实也有“试金石”。在小学低年级时,就可以给孩子每周出一两道思维训练题,简言之就是需要“动脑筋”的题目。看看孩子是否有兴趣做,有没有潜力解答,能不能静下心来、花点时间。要知道,在国际奥数大赛上,正式比赛日为2天,选手每天要面对一张卷子,每卷只有3题,但答卷过程长达4.5小时。
另外,不可否认但也没有证据:奥数似乎与性别有关。因为绝大多数国际奥赛选手都是男生,如1996年以来中国国家队历届队员中,只有3名女生,分别出现在 1996年、2008年和2010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