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基础教育 > 基教新闻
语文教科书编者谈选文:课本不只是美文汇编
2014-12-08    人民日报

字体大小:

  原标题:语文课本,不只是美文汇编(文化讲坛)

  ●教材编写是系统工程,不能仅根据经验和感觉,应讲科学性

  ●民国教材热是当代人对民国历史过滤后的一种“公共想象”

  ●公众对语文教材的争论,不应当只停留在印象和情绪的层面

  中小学语文教材的每一次调整都能引起热议。语文教材谁在编?谁在选?又是谁在把关?

  12月7日,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总主编、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教授做客人民日报、人民网《文化讲坛》,为您一一道来。

  ——编 者

  缺乏字频、语言认知规律等基础研究,民国教材不见得是标杆

  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关系到亿万青少年的成长,总能牵动公众的神经。最受关注、也最容易引起争议的,是课文的选择。前几年,某版高中必修教材删减了鲁迅的作品,就引起很多争论。

  最近几年,兴起了民国教材热。民国教材创意鲜明、文字优美,又很生活化,值得我们学习,但不见得就是教材编写的标杆。

  民国教材一般是个人编撰,很难像今天这样,编前进行大量基础性研究,例如对儿童常用汉字出现频率的研究以及各学段语言认知规律的研究等。因而,民国教材虽然选文优美,却不一定符合语文学习规律。事实上,当时社会对国文教学也有诸多不满,也在反复讨论“国人的国语水平为什么这么低下”,《国文月刊》还刊发了一系列讨论文章。民国教材热其实是当代人对民国历史过滤后的一种“公共想象”。

  很多人评价教材只看选文篇目,很少考虑背后的语文学习规律。事实上,教材编选是细致、复杂的系统工程,对语文教材的要求和评价,不能仅根据经验和感觉,还应当讲求科学性。

  优秀的教材,选文力求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但也并不是好文章汇集在一起就可以了,还得看这些文章是否难易适度,是否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同时,也要考虑题材、体裁、风格的多样,将各种类别配置适当。语文教材整体上要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此外,还要注重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诸多方面的要求,选文都要统筹考虑。

  拟定大纲、编选课文、编辑设计,教材编写工作流程严谨复杂

  目前,不少省份根据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编写了各自的语文教材,希望能更好地适应本地区的需要,但地方力量毕竟有限,教材质量不一定能得到保证,教材选用也易受经济利益左右,这就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所以,要求教材统编的呼声渐高。

  2012年,教育部重新考虑组织编写义务教育阶段德育、历史、语文三门课的统编教材,或叫示范教材。教育部从全国调集五六十个专家组建语文教材编写组,包括一些从事语文教育研究的著名学者、作家、各省市教研员、特级教师,以及出版社编审和编辑等。这套新教材强调“守正创新”,立足学术,充分尊重语文教育规律,把多年课改的经验转化落实,并充分吸收各个版本的优点,力求编出新水平。统编教材预计明年秋季投入使用。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追寻童年时代语文教科书中的“红色足迹”
· 中学教科书课文删除争论的背后
· 2017年高考各科考试大纲出炉 语文高考必考小说和传记
· 12位名人遭“咬嚼” 语文“过关”者寥寥
· 两岸合编中华语文工具书取得新成果
· 课堂上只顾灌输思想? 语文教育不能得分丢"人"
· 复兴语文,难在哪里?中学语文的尴尬和困惑
· 教学论文:让语文课堂成为孩子梦想开始的地方
· 全国教育专家:中小学语文教学要“课堂减负”
· “语文”回大学必修课堂 师资教材问题待解决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