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基础教育 > 基教专题 > 学生减负
面对减负令,心情不平静 减负,不单是减法
2013-08-28    新华网-光明日报

字体大小:

  讲究“练习”的系统开发

  一方面,我们需要批判应试教育背景下练习被扭曲的局面;但另一方面,不要把练习妖魔化。

  一线教师面临的课题是,重新思考“练习”的本质,讲究“练习”的系统开发,借以扭转“练习”被应试教育异化的局面。

  “练习”是一个系统,应当把“练习”作为一个系统来开发。可以说,所谓练习系统的开发有两层含义,一是强调“练习的系统”——不是随心所欲的、简单化地堆积,而是构成一种结构,一个阶梯。二是强调“系统地开发”——不是零敲碎打,而是经年累月,作为一个网络来开发。我们应当把“练习”作为一个系统来开发,借以形成学校课程的一种“练习”的总体框架。这种总体框架应当囊括多层次的视点——从技术层次的安排到哲学高度的考察。

  1.练习系统开发的基本诉求——需要我们重新审视“练习”的精神与价值,展开批判与辩护,借此从“机械性练习”走向“有意义练习”,重新赋予“练习”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一方面,我们需要批判应试教育背景下练习被扭曲的局面;但另一方面,不要把练习妖魔化,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作为学生,他的基本任务就是完成学业;作为教师,他就是帮助学生完成学业。“练习”在学校教育中是天经地义的。

  2.练习系统开发的法理依据——基于《课程标准》明示的教育目标——学科教育目标与跨学科教育目标,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动机、态度;有助于引发学生的思考、判断与表达;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观察能量、实验能力、沟通能力;有助于学生建构基于理解的知识。

  “练习”的系统开发是每一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练习”的系统开发过程即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教师的“学习共同体”的成长过程。“练习”的系统开发无论如何需要超越“双基论”的束缚,从儿童人格发展的高度,展开跨学科的考察。在练习的系统开发过程中需要侧重探讨若干问题:

  第一个问题,谋求练习的变化。包括练习目的的变化、练习内容的变化、练习形式的变化。本源的严格意义上的练习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第一个本质特征是形式特质——在练习中,纯粹形式训练即一定的技能养成的问题。这种技能本身是无意义的,只有“被纳入”更大的关联之中才能获得其意义。在练习中常常有一定的技能本身是无意义的基础动作的问题。这种视点之下的练习,实际上是期待动作的建构——从受支配的零星动作到连贯动作的建构。在纷乱的练习中,练习的目标容易从视野中消失,导致无聊的印象。第二个本质特征是“练习精神”——练习是对自身的严格要求,是严酷的纪律。

  第二个问题,探寻练习与熟练的关系。一切能力都是借由练习形成的。斯洛博达区分了两种“熟练”。一种是“基于练习经验的熟练”,即通过能动地参与多种场合下该领域的产出活动才能实现的熟练。另一种是“基于接受经验的熟练”,即同该领域的产出活动无关,通过接触该领域的种种产物,在其文化脉络之中生活就可能产生的熟练。如果说,后者的熟练是在日常生活中以接受经验为基础靠“非正式的练习”就可以习得的,那么,在前者的熟练中,长期艰苦的练习是不可或缺的。“熟练”是练习教学法的一个重要课题。埃里克森研究了众多杰出的熟练者日常练习的共同特征,强调“审慎练习”的重要性。“审慎练习”的特征是:其一,设定旨在提升练习者当下技能的适当难度的练习;其二,练习的成果经过反馈,由练习者自身评价其好坏;其三,练习者本人富于挑战精神。

  第三个问题,重视成功练习的要素——愉悦感。练习,倘若正确地理解的话,并不是由于外在的动机作用,而是基于其自身能够产生愉悦而展开的。就是说,人并不是借助练习获得某种效用,而是纯粹对练习本身的兴趣使然。练习倘要达到目标,那么获得这种平稳、快乐的心态才是有效的。我们当然不应当全盘否定紧扣教材的基础知识、旨在习得相应技能、熟练的系统性练习,但是,儿童的练习或作业决不能局限于封闭式的迷信“题海战术”的练习。当今国际教育界开发的种种类型的儿童作业设计——调查研究型作业设计、综合表达型作业设计、社会参与型作业设计、规划实践型作业设计、合作交流型作业设计等,有助于新世纪新型人才的培育,也应当纳入我们的视野。理想的练习应当是开放性、探究性、自主性的作业系统。

  洞察“练习”的本质,学会领悟自身的自然本性,发现自我、修炼自我、完善自我,从而有助于使“练习”真正拥有人性的高度,使“练习精神”在学校教育中熠熠生辉——这就是“练习”的系统开发的终极目标。

  (钟启泉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名誉所长、教授、博导)

  历史上的减负

  1964年2月,北京铁路二中校长魏莲一给上级写信,建议为中小学生“减负”。这封信以“群众来信”的形式被送至中央。毛泽东亲笔批示:“现在学校课程太多,对学生压力太大。讲授又不甚得法。考试方法以学生为敌人,举行突然袭击……”

  1964年7月,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适当减少课程门类,适当减少每周上课总时数,教材作必要的小修改,一般不降低程度,只精简理论要求过高的、繁琐的内容”。

  1983年12月,教育部门发布《关于全日制普通中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的十项规定》,提出“要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要保证学生的睡眠、休息和课外体育、文娱、科技活动时间”,“不要频繁地进行考试”等要求。

  1988年5月,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关于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若干规定》,提出要端正办学思想、减少考试、减少课外作业、保证学生的睡眠、休息和课外体育、文娱、科技活动的时间等。

  2004年6月,教育部提出新形势下“减负”的“五坚持、五不准”,推动减轻学生课业压力,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

  2007年,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009年1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开始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减负”成为最受关注、讨论最热烈的问题之一。(整理:刘卓荣)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北京市教委主任解读史上最严格“减负令”
· 北京颁布“减负令” 小学不得期中考
· 成都新减负令:校长三年一聘学生建竞争力账户
· “减负”不精准,会导致家长负担加重
· 基础教育"减负",有人想过高等教育的危机吗?
· 连云港赣榆区“三项清单”为学校减负
· 李志民:精准“减负”才能实现真正的“减负”
· 减负为什么会遭到家长的反对
· 正确“减负”之外,我们还应该考虑什么
· 各地减负新规频出台:学校越来越松 家长越来越“疯”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