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本文在对世界中等发达国家和发达国家教育发展的若干关键性指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北京、上海、深圳等发达地区基础教育现代化的指标,提出了我国发达地区"十五"时期和2010年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指标设定的建议。
实现现代化、赶超世界发达国家,是国人历久不灭的梦想。现代化既有可资比较的国际标准,同时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我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同时肩负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的双重任务。在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的新世纪,人的素质成为实现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最根本保证,人的现代化日益成为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教育现代化在其中发挥着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知识产业和关键的基础设施作用。基础教育是实现经济社会现代化的基础之基础,是整个教育工作的重点建设领域,基础教育现代化应当置于一个具有统一基础、可以比较和可以测量的体系之中。
一、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分步推进是实现我国基础教育现代化的基本战略
教育发展水平总体落后以及发展不平衡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基本国情,涉及范围广、规模大、人数多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基本特征。积极进取、实事求是、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分步推进战略既是"两基"目标如期实现的重要原因,也是因地制宜的有效对策。在新世纪,我国更需要继续坚持这一有效战略,突破原有的行政区划限制,按照经济发展水平,明确三类地区,即新三片(《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所提出的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的不同地区)的划分,分别制定不同的发展指标,这有利于推动在经济发达地区率先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进而带动全国基础教育的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作为一个动态概念和区域综合范畴概念,应当包括教育现代化的动力特征、质量特征和公平特征三个最基本的内涵;采用教育发展阶段的进程式来描述,通常可分为绝对的教育现代化目标、相对的教育现代化目标和可操作的教育现代化目标。在教育现代化战略设计中,一般均把可操作的教育现代化目标作为现实的评价标准,把我国的教育与现在的中等发达国家教育现代化实现程度相比较,作为判断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程度的基本衡量尺度。
按照《全国教育事业"十五"规划》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要求,在占全国人口35%左右的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要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满足社会对高中阶段教育和学前三年教育需求,重视发展儿童早期教育。到2010年,该地区基础教育总体水平接近或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到2050年,全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我们需要明确当前世界中等发达国家和发达国家教育发展的若干关键性指标,并结合我国北京、上海、深圳等发达地区实施教育现代化的实际,形成发达地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有效参照物。
二、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暨发达国家教育发展重要指标分析
(一)中等发达国家教育发展指标何谓世界中等发达国家,通行的定义目前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按照世界银行所列的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偏向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或人均收入作为衡量的标准。世界银行《1998/1999年度世界发展报告》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把世界各国和地区划分为低收入、中低收入、中高收入和高收入组别。低收入,785美元及以下;中低收入(下中等收入),786~3125美元;中高收入(上中等收入),3126~9655美元;高收入为9656美元及以上。对中等发达国家的理解是不一致的,一般说来,人均收入在1500~10000美元之间为中等发达国家。二是列出发达国家名单,按照其发达程度排序,去掉前5名和后5名,以其平均值代表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三是中国科学院《2001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提出,列出当代全部发达国家的名单,按照人口指标、经济发展指标、社会发展指标、生活质量指标、教育水平指标、创新能力指标、信息化程度指标和生态化程度指标,计算每个国家的指标平均值,对所有列入名单的国家逐项进行总平均,作为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代表(实际上是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以2000年中国发展水平与1998年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的比较测算(比较数据为1995~1997年),我国实现现代化程度为40.4%,而其中的教育现代化实现程度只有29%。分地区比较,上海和北京位居前列,现代化实现程度大约为55.9%和53.94%,将在2015年和2018年先后达到当时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从教育经济学的观点看,各国人均GNP的水平与其教育发展水平呈直接相关的关系,尤其与基础教育发展的相关度更大。考虑到比较指标的可操作性和可比性,我们倾向于选择世界银行确定的中等发达国家标准,对其进行平均,则1995年的基础教育指标大致是:入学规模,小学入学率为95%~96%,初中为90%左右,高中为60%;国民受教育年限平均为12.7年。人均GNP10000美元以上的高收入国家,在全面普及中小学教育的基础上,大学毛入学率高达46.9%,人口预期受教育年限平均为14年,具有大学学历的从业人员比例接近20%(一些欧美国家已经超过30%)。
又据世界银行《2001年世界发展指标》,把世界各国按照经济发展程度划分为三类:高收入国家,人均收入在9266美元以上;中等收入国家,人均收入在755~9266美元之间;低收入国家,人均收入在755美元以下。变化在于,一是将四类标准精简为三类,二是适度下调了人均GNP收入指标。
以此考察世界53个中等收入国家(包括我国在内,当时我国人均GNP收人为758美元)1996年的基础教育发展水平,义务教育年限为8.04年,初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03.98%、净入学率为90.11%,中等教育毛入学率为69.6%、净入学率为60.23%,生师比小学为24.6:1,中学为18.1:1,小学留级率为6.67%。公共教育经费占GNP的比例为4.842%,占政府开支的比例为17.092%,教师工资占日常教育经费的比例为68.109%,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经费占日常教育经费的比例为45.830%和18.526%、生均日常教育经费占人均GNP的比例为11.89%和18.17%。
(二)发达国家及地区教育发展指标考察世界25个发达国家及地区1996年的基础教育发展水平,义务教育年限为9.75年,初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02.79%、净入学率为96.38%,中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10.83%,净入学率为88.89%,生师比小学为16.57:1,中学为18.8:1,小学留级率为0.67%。公共教育经费占GNP的比例为5.664%,占政府开支的比例为12.506%,教师工资占日常教育经费的比例为67.618%,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经费占日常教育经费的比例为35.344%和40.675%、生均日常教育经费占人均GNP的比例为17.56%和22.29%。
同时,为增强研究的准确性,我们还考察了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9个成员国的教育发展指标。从教育投入指标看,教育机构支出占GDP的比例为5.6%,政府财政总支出的13%用于教育,初等教育生均年度教育支出为3310美元,中等教育则为4340美元。初等教育生师比18.2:1,中等教育则为14.4:1(初中18:1,高中16:1)。教育部门从业人员占就业人口的5.4%,教师占3.9%,中小学教师占劳动力的2.9%,在几乎一半的国家中,员师比为0.2~0.35:0.65~0.8。从教育参与的维度看,6岁儿童学前教育预期年限为2.8年,5岁儿童的预期学校教育年限为15.2年。从教育产出指标看,反映成人教育成就的25~64岁经济人口中高中教育及以上教育的接受率为59.7%,高级中等教育毕业率为79.6%。
三、我国基础教育现有发展水平的国际横向比较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中等发达国家及发达国家相比,尚属于中低收入国家,教育发展总体水平比较落后,目前只有小学入学率与中等收入国家水平相当,其他指标均显得落后。
从义务教育年限看,我国规定为9年,略高于中等收入国家8.04年的平均值,低于高收入国家9.75年的平均值,但考虑到我国只是基本普及9年义务教育的现实,实际普及程度可能要低于中等收入国家。
从初等教育毛入学率看,我国为123%,明显高于中等收入国家103.98%的平均值和高收入国家102.79%的平均值,这说明我国教育资源使用效益不高,超龄儿童重复入学问题比较严重。
从中等教育毛入学率看,我国为70%,与中等收入国家69.6%的平均值相当,但远远低于高收入国家110.83%的平均值,这说明我国中等教育发展水平偏低,尤其是高中教育毛入学率只有44%,说明高中教育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
从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看,我国为2.3%(1999年为2.79%,2000年为2.87%),处于世界不发达国家水平,明显低于中等收入国家4.483%的平均值,更低于高收入国家5.664%的平均值,说明我国政府对公共教育的投资明显不足。
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经费占日常教育经费的比例,我国分别为37.4%、32.2%,中等收入国家分别为45.83%、33.497%,高收入国家分别为35.33%和40.77%,说明我国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经费所占日常教育经费比例明显偏低。
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生均经费占人均GDP的比例,我国分别为6%、12%,中等收入国家分别为11.89%、18.17%,高收入国家分别为17.56%和22.29%,说明我国中小学生获得的公共教育经费明显偏低。
从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生师比看,我国分别为24:1和17:1,与中等收入国家24.69:1和18:1的平均值相当,但略低于高收入国家16.57:1和13.58:1的平均值,这说明我国教师资源使用近乎奢侈。
从留级率看,我国为2%,低于中等收入国家6.67%的平均值,但高于高收入国家0.67%的平均值。
从国民预期受教育年限看,我国国民平均受教育程度为8年左右,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3年左右,与中等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相差4~7年;我国每万人口中文盲为760人,小学毕业生为3440人,初中毕业生为400人,高中毕业生为1380人(占14%左右),专科以上为400人(不足4%),这说明我国劳动力文化程度偏低。
四、全国和若干发达地区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指标比较
(一)全国基础教育发展"十五"目标根据全国教育事业"十五规划"要求,2005年的主要目标是巩固、提高"两基"成果,使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基本满足城市社会需求。以多种形式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各种形式的高中阶段教育和初中后职业培训在校生规模力争达到4800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60%左右。城镇初中毕业生基本能够升入高中阶段的各类学校。中等教育结构更趋合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
2010年的目标是,学前教育较好满足社会需求,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达到90%以上,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5%以上。在城市和发达地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使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0%以上。部分地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二)若干发达地区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指标比较1.北京:发挥全国教育中心优势,建设高标准、高质量的基础教育。
《北京市教育发展"十五"规划》提出到2005年在全国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事业发展总目标是通过深化改革、调整结构、加强建设,形成各级各类教育结构合理、相互衔接和沟通、开放的现代教育体系;形成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模式;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体制以及教育与社会、经济、科技紧密结合的发展机制。教育总体水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首都的教育水平,继续保持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实现学校布局合理化、办学条件标准化、学校管理规范化、办学形式多样化。逐步实现小学小班化教学。制定小学和初中新的办学标准,进一步缩小区县之间和校际之间在办学条件等方面的差距。"十五"期间,在全国率先颁布《学前教育条例》,大力发展早期教育,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中教育普及率达到90%以上。到2005年,全市幼儿教师20%左右具有专科以上学历,并使全体幼儿教师都达到任职资格要求。初任的小学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并使60%的小学教师达到专科学历,初中教师80%达到本科学历,高中教师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全部达到本科学历,并使职业学校专业教师中的60%成为"双师型"教师。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年以上。
2.上海:一流城市建设一流教育。
上海人均GDP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收入水平。实现教育现代化水到渠成。《上海市"十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教育发展的目标是,高质量推进教育发展,形成多层次、开放的教育体系,保持教育适度超前发展,全方位、高质量地发展教育事业,形成"学习型城市",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8.8%,使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达到14年(2000年底已经达到12年),让市民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能够获得相应的学习机会。
2005年基础教育的主要发展指标是,建立和完善以社区为主体的0~6岁托幼一体化的学前教育体系,高质量、高标准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加快推进双语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促进小班化教学,提高教育质量。小学95%以上的教师达到大专及以上学历,中学95%以上专任教师学历达到本科及以上学历,高中部分教师学历达到研究生水平。全面实施新课程和使用新教材,建设基础教育网络学校,完成校校通网络,在中小学全面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加强寄宿制高中建设,向郊区辐射,满足人民高质量的教育需求。
3.深圳: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深圳市教育发展十年规划(2001~2010)》提出到2005年率先在全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2010年实现教育现代化,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示范城市,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内涵是,基本构建多层次、多形式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建立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的学校教育制度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体制和机制;教育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得到普遍运用;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在全国居于前列;教育事业发展指标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即3~6岁儿童受教育率为98%,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为100%,高中毕业生升学率为80%以上,普及教育年限为12年,70%的户籍人口新增劳动力预期教育年限达到14~15年,常住劳动人口继续教育率达70%以上,全社会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达到4%。
五、"十五"时期和2010年发达地区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指标设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持续发展,增长速度位居世界前列,经济总量已稳居世界第七位。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测算,人均GNP从1995年的580美元上升到2000年的848美元。又据世界银行划定的标准和统计数据,1999年我国人均GNP已经达到780美元,在世界206个国家中居第140位,进入中等收入国家(低档位次)行列,实现了质的跨越。
由于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中等收入国家的低档位次,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任务还十分艰巨,任重而道远,大约需要到2050年才能全面赶上(当时的)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础教育应以适度超前发展为主题,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主线,以教育体制和课程教学改革为动力,促进教育现代化建设。部分发达地区有望到2005年或2010年实现目前中等发达国家的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
我们建设的基础教育现代化不仅要有现代化的特征,而且应当具有现代化的层次结构,在物质、制度和观念上现代化。要求教育普及化,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进而向普及教育发展。普及教育既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推进现代化的动力。同时要求现代教育科学化,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精神、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生活。要求现代教育制度化,健全法制,依法治教、依法执教。要求现代教育具有多样性,在统一基础上体现适应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需要,适应经济社会非均衡发展的需要。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现代化,更多地体现教育的公平特征。
(一)贯彻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精神1.发达地区应当坚持高标准、高水平、均衡化的教育发展取向,把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以及逐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在21世纪前期接近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国际竞争人才。
2.实施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努力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满足特殊教育需求。基础教育发展的重点应由单纯追求数量指标转向质量要求,从关注少数学生到重视全体学生的发展。认真学习李岚清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深刻理解"只有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学生,使他们的基本素质都得到普遍提高,使他们的特长和潜能都得到发展,使他们都能有适合自身发展特点的发展方式,才是符合21世纪要求的高质量和高水平的教育,才能达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目的"。因此,基础教育质量评价方法应当重在素质提高,包括依法治教、行为规范、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升学率、学科综合成绩、学科平均合格率、特长生比例等指标,涉及学生思想觉悟、道德情操、知识技能、身体素质、劳动技能、个性品质等方面。
3.世界中等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历史证明,在教育的发展初期都普遍存在着追求数量优先的发展观,具体表现在以入学率、受教育年限等教育指标来衡量教育的发展。这种指标体系在教育发展的早期是非常有效的,但教育发展指标的增长并不意味着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在注重数量的同时,更强调的是教育质量的改进,教育体系的完善,教育理念的更新,学习态度和方法的变革。
4.提高教师素质,更新教育观念,完善教育体系,推动课程改革,促进教育技术进步,实施素质教育,改造薄弱学校,缩小校际差距,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提升教育质量,加强学前教育和有步骤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应当成为这类地区教育发展的重点。坚持教育"硬件"和"软件"达标相互协调,使教育改革的重点逐步由体制转移到教学层次,同时负担对外教育交流合作、对口支援西部贫困地区教育发展和增加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机会和提高其受教育质量的职责,解决特殊儿童的教育问题,加大扫盲教育和继续教育力度,构筑终身教育体系,为学习化社会的形成创造条件。
5.现代教育既要向世界开放,也应向社会开放,从而实现教育的国际化、社会化。
(二)制定有中国特色的可操作性发展指标从国际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般性规律来看,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基础教育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不少发达地区已经实施了不同名目的教育现代化工程。在我国成功实现第二步发展战略目标,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入世"年底在望,申奥成功之际,基础教育现代化建设必定会方兴未艾,不断推进。有学者已经提出在全国普及12年教育的主张,在全国形成了一定影响。
1.教育投入指数(1)教育经费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为5%左右("十五"期间全国平均水平要求达到4%,5%接近目前的世界平均水平);政府公共教育投入占义务教育投入总额的85%~90%;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比例分别为45%和33%;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生均教育支出占人均GNP的比例分别为11%和18%。
(2)教育从业人员小学教师大专化、中学教师本科化、部分地区高中教师达到研究生学历要求(接近目前中等发达国家教师学历要求);生师比小学为24.6:1,中学为18:1;员师比为0.2~0.35:0.8~0.65。
2.教育规模指数万人口小学生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万人口中学生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小学校均规模(追求经济效益和教育质量统一,学校布局合理、科学);中学校均规模(追求经济效益和教育质量的平衡度,学校布局合理科学);班级规模(25人左右,基本实现小班化教学)。
3.教育成就指数(1)学龄儿童入学率0~3岁婴儿入托率达到60%以上;3~6岁幼儿入园率达到90%以上;小学入学率达到99%以上;初中入学率达到90%以上;高中入学率达到80%以上(目前城市和发达地区为60%左右)。
(2)成人教育水平成人识字率在95%以上;常住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12年左右(目前城市和发达地区为9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14年左右;每十万人口中文化程度分布状况(1998年OECD国家35~64岁受过高中教育的人口百分比平均为61%)。
(3)教育公平度处境不利地区人群教育状况明显改善,适龄流动儿童少年、残障儿童少年、家庭贫困学生、少数民族学生的就学机会和质量明显提高。
(4)留级生和辍学生现象基本消失。
(5)教育信息化程度,基本实现"校校通",全面进行信息技术教育。
(6)外语教育程度,在小学同步进行双语教育。
4.教育质量要求(1)基础教育质量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2)教育体系具有先进性和示范性;(3)教育模式具有鲜明特色;(4)体现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和素质教育思想;(5)确立依法治教、以法促教的观念;(6)教育观念现代化、办学条件标准化、教师优质化、课程结构合理化、教育管理科学化、教育技术多样化、学生成长主体化。
多项研究表明,在国际竞争力比较中,教育发展的差距、国民文化素质的低下的最大劣势,也是我国与现代化国家差距的核心所在。在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的现代社会,基础教育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基础工程。大力发展基础教育,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现代化,应当是我国走向现代化的最根本任务,也是落实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