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深化哲学社会科学科研领域综合改革
李卫红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始终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紧密联系在一起。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一、准确把握三中全会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提出的新要求
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央决策部署,对于加快推进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为改革发展提供高质量智力支持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强调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全面深化改革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中央决心之大、变革之深、影响之广前所未有,举世瞩目。三中全会在15个领域提出60个具体改革任务,如何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如何进一步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如何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如何进一步提高政府效率和效能;如何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如何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如何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这些摆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的重大课题,迫切需要高校以更加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优势进行深入研究,为中央科学决策提出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可操作性的咨询服务,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学理支撑。当前,我们要按照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批示和刘延东副总理5月30日重要讲话精神,紧密结合高校实际,创新体制机制,汇聚优质资源,扎实推进高校智库建设,努力培养一批拔尖应用型人才、推出一批精品力作、打造一批国家级智库,为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切实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
推荐专题>>学习贯彻三中全会精神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改革核心内容 改革亮点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对于加快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实现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三中全会《决定》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建立健全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体制机制;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办国办转发《繁荣发展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全面启动新一轮“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以来,各地各高校抢抓机遇,乘势而上,认真贯彻落实,推出政策规划,目前绝大多数省区市教育管理部门、直属高校都出台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中长期规划,发展态势十分良好。学习贯彻三中全会精神,我们要进一步增强行动自觉,以改革为动力,以改革促发展,在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统筹推进协同创新、科研评价、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互动、科研管理创新、扩大对外交流等方面,进一步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为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实现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做出高校应有的贡献。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对于加快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三中全会《决定》对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进行了部署,强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哲学社会科学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构成,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方面。如何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研究阐释,加强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如何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和科研方法创新,提高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如何推动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出去”,提升学术话语权,等等,这些问题都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面临的重大课题和紧迫任务。我们要以更大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创新,增强中国学术的国际影响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对于推动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教学改革,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三中全会《决定》把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摆在突出位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当前,教育规划纲要已实施三周年,我国正在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教育发展正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自觉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为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各类优秀人才注入新的活力动力。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进一步强化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为重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把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的编写和使用,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教法、教师、学科、宏观管理等方面的综合改革,把改革不断引向深入。
二、着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科研体制机制创新
科研要发展,根本靠改革。当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贯彻落实好三中全会精神最为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就是要深化科研领域综合改革,按照以改革推动发展、提高质量、增强活力的总体思路,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科研生产力,推进科研体系和管理体系现代化。到2020年,形成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现代科研制度,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深化科研领域综合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做的工作千头万绪,但最为重要的深化改革是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实现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的突破。为此,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完善理论联系实际机制。理论联系实际是增强哲学社会科学活力的根本途径。当前,制约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最大问题就是理论与实际相脱离,许多教师对现实问题关心不够、知之不多。要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扎实推进理论联系实际作风在高校社科界的弘扬和发展。要积极创造条件,在高校和政府、社会之间搭建起桥梁和纽带,探索服务需求对接新模式。要密切关注、全程跟踪党和政府重大决策,及时提供动态监测、效果评估和信息反馈,形成全程参与的服务决策机制。支持高校与地方政府、厂矿企业、社区农村联合建设社会调研基地,把深入实践、了解国情作为师生培养培训的重要环节,建立健全教师实践考察、社会调研等制度,增强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推进协同创新机制。协同创新是提升高校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和战略选择,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着力点。去年开始,教育部启动实施“2011计划”,地方和高校积极响应,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创造了很多好的经验,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总结,把各项改革举措落到实处。进一步深化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运行和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有进有退、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和弹性经费制度,推动重点研究基地从整体上向问题导向转型,提升服务社会能力。重点建设一批社会调查、统计分析、案例集成等专题数据库,为高校科研提供有力的数据和方法支撑。
深化科研评价综合改革。评价具有重要的导向和激励功能。积极推进科研评价综合改革,完善以创新与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必须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评价导向,实施科学合理的分类评价。要把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实际贡献作为核心标准,完善绩效评估办法,针对应用研究成果建立以政府、企业、社会等用户为主的评价机制。积极开展科研评价综合改革试点,重点推进人事分配制度配套改革,健全人才选拔和激励机制。协调推进科研评价与学科评审、人才培养、机构评定、课题立项、成果评奖等方面的综合改革,加大绩效评价权重,坚决改变单纯以著作、论文为主的评价方式,将咨询报告、专家建议、普及读物等成果纳入评价体系。
促进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深层互动机制。科教结合,相互促进是大学科研最显著的特点。要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高等教育,以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支撑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形成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新机制。要积极吸纳学生参与课题和实验室研究,加入创新团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本领,做到寓教于研、研中有教、教学相长。要拓展社会服务,加强实践锻炼。把社会实践作为“第二课堂”,纳入教学计划,大力开展课外学术活动、科技活动和创新创业,确保学生参与有质量、有内容的社会实践。
完善扩大对外学术交流机制。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加强统筹规划,拓展交流途径,健全合作机制,有选择、有步骤、有层次地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向世界。加强金融危机、网络安全、资源环境、反恐维和等全球性重大问题以及区域和国别问题研究。探索合作建立海外中国学术研究中心,支持高校参与和设立国际学术组织、举办创办高层智库论坛和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发出中国声音;翻译出版一批代表国家水准的精品力作;建设一批国际知名的学术期刊和外文网站。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外人文交流,增进国际理解,提升国际话语权和舆论主导权。
创新科研管理机制。管理是科学,也出生产力。要积极探索哲学社会科学的特点和规律,在组织管理、机构建设、人员评聘等方面赋予高校更大自主权,建立健全政策指导到位、保障措施得力、责权关系明确、有利于激发科研活力的管理新机制。要完善科研规划、评审立项制度,围绕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确定科研项目选题,采取招标制和定向委托相结合的立项模式,提高项目设置的针对性实用性。强化绩效管理,以提升研究质量和实际效果为目标,加强项目全过程管理和跟踪服务。优化科研资源配置,加强科研经费监管和审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强化成果转化意识,拓展成果转化渠道,充分发挥优秀成果的社会效益。
三、着力推进科研领域综合改革工作落到实处
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高校社科界要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把学习全会精神转化为推进科研领域综合改革的强大能力和实际行动,全力以赴抓落实,坚定不移实现中央改革决策部署和目标。
学习宣传研究全会精神。高校社科界要充分认识学习贯彻落实全会精神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抓好全会精神的深入学习工作,带头学习好、领会好、掌握好、贯彻好全会精神,力求先学多学,学深一点、学透一点,发挥表率作用。发挥高校社科界的理论宣传优势,抓好全会精神的宣传解读工作,组织推出一批理论文章,编写一批通俗读物,形成学习贯彻的良好舆论氛围;组织社科专家学者进行学习宣讲,推动全党全社会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最大限度凝聚深化改革的高度共识。围绕《决定》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措施,列出一批重点选题,积极组织开展联合攻关,努力推出一批有价值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和对策建议。
牢牢把握改革方向。三中全会《决定》强调,必须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在哲学社会科学改革方向问题上,我们头脑必须十分清醒。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中央9号文件、18号文件和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的重要讲话精神,今年以来教育部多次召开党组会和专题办公会,对加强高校意识形态管理工作进行研究和部署。近期教育部正进行综合调研,组织筹备召开全国高校党建会议。我们要始终坚持一手抓科学发展,一手抓管理引导,敢抓敢管、敢于亮剑,切实管好课堂、管好阵地、管好队伍,积极应对西方自由主义渗透,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
制定改革配套措施。改革是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深化科研领域综合改革,重点在“深化”,关键在“综合”。要用系统思维、全局意识认识改革,用普遍联系观点设计改革,用统筹兼顾办法推进改革,进一步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操作性。各地和各高校要切实履行改革责任,将推动科研领域综合改革工作作为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统筹协调好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内部管理制度等各项改革。加强规划,完善配套措施,从政策、经费、体制、机制等方面狠抓落实,形成改革合力,使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实际成效上相得益彰。
明确改革路线图时间表。深化科研领域综合改革,必须立足基本国情,充分发挥各地各高校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鼓励大胆探索。根据三中全会《决定》总结的“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的改革重要经验,沿着系统设计、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试点先行的改革路径,按照《繁荣发展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的时间表,建立检查工作机制,对科研领域改革试点进行整体评估,形成新的改革方案,加强统筹协调,以点带面,扎实推进。
《中国教育报》2013年12月4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