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08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从来没有哪年像今年这样多事:雪灾、矿难、汶川地震、三聚氰胺、北京奥运、改革开放30年、经济危机……像被这些事件推拥着,我们在波澜起伏中到了年末。回眸2008年国家教育改革,虽然没有像处在风口浪尖上一样大起大落,却也在稳健运行中涌动着强劲的改革潮流。今天本刊推出“’08印象”系列报道,在回顾、总结今年招生考试、就业创业、出国留学的成就时,我们也期待着2009年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2008年6月7日上午,全国1010万考生走进高考考场。图为第一场考试结束后,厦门市第六中学考点考生有说有笑地走出考场。CFP供图
2008年国家教育考试进一步体现了公正公平,在人才选拔中遵循以考生为本、关注现实、考查能力的宗旨,改变单一考试模式,实行多元评价,着力解决高中新课程实验与高考改革之间的矛盾,尝试以多种形式构建高等教育立交桥,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选拔、输送了大批合格人才。
1. 以考生为本关注现实考查能力
国家教育考试是指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主办、主管的以学历教育为主的考试,包括高考、研究生入学考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和全国成人高考等。随着和谐社会、以人为本观念的深入,以考生为本、关注现实、考查能力成为2008年高考的鲜明特色。从考知识到考能力,在能力考查中注入人文关怀,体现了浓厚的人道主义精神,这是2008年高考理念的重要转变。
今年5月份四川省汶川地震后,教育部启动高考紧急预案,和四川、甘肃两省政府共同决定对两省重灾区的约12万名考生延迟高考至7月3日。高考是一个牵涉全社会的重大事件,对灾区高考实行单独考试、单独计划、单独划线、单独录取、统一入学会给招生录取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但是在重大灾情下采取特事特办的处理方式,充分体现了教育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灵活处置的行政能力,而这种调整是以灾区实际困难和考生利益为出发点的。灾区考生在失去家园、失去亲人的痛苦中参加高考,其考试成绩必然受到影响。在其后的高招录取中,一系列倾斜政策的推出正是考虑了这些因素。这些倾斜政策包括:四川省外高校在四川省原有招生计划中增加2%的名额,然后再按照1∶4的比例分配到灾区;1400多所四川省外高校在四川省招生计划中单列20%招生名额给灾区;抗震救灾中的突出考生破格录取,享受加分录取或免试录取的照顾。2008年汶川地震灾区高考特事特办的安排体现了高考的实质公平,比起前些年高考中为生病考生、残疾考生单独安排考场等个别事件,2008年汶川地震灾区高考体现了整体的、政府性的决策和行为。
以高考全国卷Ⅰ抗震救灾材料作文题、四川卷作文题“坚强”及汶川地震灾区延考作文题“我最想说的”为标志,2008年全国高考体现出强烈的关注现实的色彩。在全国各省市的20个作文题目中,有10个作文题直接涉及现实题材。除了语文科的作文以外,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及信息技术等科目也都设计了大量的与现实相关的试题,涉及到环保、奥运、金融、股市、区域经济、人口问题、法律法治,等等。从这些试题的表现形式及涉及的深度和广度来看,关注现实的命题指向把握了两个尺度:一是考生能直接接触到的现实,即发生在他们身边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二是通过他们的间接经验可以体会和领悟到的现实。不管哪种情况都没有脱离考生所处年龄段的生理、心理发育的实际。这种命题指向给中学教育教学这样一个反馈:不能关起门来只学书本,要调动所有教学资源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和探究能力服务,只有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和参与社会的活动中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和探究能力。
但是如果高考命题与现实的关系处理不当,会产生猜题、押题的现象,尤其是作文题,很容易被人根据当年的重大时事猜测到,从而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做大量模拟练习,因而难以真正考查出考生的写作能力。这种情况对命题者提出了严峻挑战,要加强命题科学研究,在题型设计、问题提出、答题规范等环节提高现代技术应用水平,力争将猜题、押题的程度减至最低。
在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考试观念的转变中,2008年高考有了新的突破,其中让人耳目一新的是新材料题型的出现。广东历史卷、山东基本能力测试卷、浙江语文卷、北京文综卷和海南文综卷等,都作了不同程度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进步。新材料题是命题者提供全新的材料,要求考生运用已学过的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去理解、分析新材料,得出结论。新材料的引用是全方位的,涉及到各个领域、各个学科。新材料题的结论是开放的,不管考生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只要符合逻辑、言之成理即可。有的新材料题提供了几种结论,这些结论之间甚至是互相对立的,为考生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解答新材料题靠啃书本、做题、死记硬背不行,必须吃透教材、掌握其思想方法并能用来分析解决新的问题才能完成。新材料题较好地体现了高考改革理念,符合新课程实验的宗旨,在选拔性的考试中尽可能地体现了多样性、选择性,让考生个性得到发挥,新材料题在高考命题上不失为一项创新和发明。当然有的省市做得还不够成熟,出现生搬硬套、简单挂钩的现象,有的试题在引用新材料时,展开问题很到位,但提供的思考范围狭窄,对考生做答规定得过死,相信这些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将新材料题发展成为一个成熟而稳定的题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