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报4月1日刊发《儿科医师荒,谁来给孩子看病?》专题报道,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记者近日就问题解决之道进一步采访,相关专家表示:要解决我国儿科医师短缺的现状,必须多管齐下,一揽子解决,不仅要探索建立一个吸引人的岗位体制,在培养人才上兼顾质与量,还要建立起医院合理的就诊模式,特别在儿科医师的培养上,也应该分出层次,国家在政策上应该向基层倾斜。
应建立吸引人的岗位体制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医学院校没有儿科专业。1998年,教育部调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后,儿科专业停止招生。但为了解决儿科医师缺乏,近年来恢复儿科专业的呼声很高,部分院校已经在尝试恢复工作。
不过,在儿科一线工作20多年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儿童医院儿科主任姜玉武认为,就算现在高校重新招收“临床医学儿科专业方向”的学生,培养一位合格的儿科医师一般需要8年(5年本科加3年住院医师培训)的时间,也不能马上有效缓解儿科人才荒的现状。另外,这样的举措也未触及儿科发展危机的根源——人才流失。如果儿科医师不能成为一个可以吸引人才的岗位,即使设立了儿科专业,有毕业生走上了儿科医师的岗位,但最终还会因为“风险高、工作累、收入低”而离开,不仅8年来培养他们的国家投入和个人投入打了水漂,而且儿科仍然会在人才缺乏的寒流中瑟缩。“单单靠教育口设立专业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国家要有一个一揽子的规划,其中首先是建立起好的、吸引人的岗位体制。”他说。
那么,什么样的岗位体制才能为儿科吸引来人才并留住人才呢?
待遇还是第一位的。“我们现在急需精细地测算医务人员的劳动定价。从国家层面讲,我们的医疗体制改革一定要触及医务人员的劳动定价,让他们的付出与收入成正比。如果按目前的医院以药品加成和高新技术引进应用为主要生存来源,儿科是没有优势的。因为患儿需要医护人员更多的关照,更多的个人劳动,病人越多越辛苦,而相应的回报反而越少,医护人员个人价值难以体现,结果自然就是吸引不来人,也难留住人。儿科医师荒的问题,看似是儿科的问题,其实本质是医疗体制的问题,只不过因为儿科人才太缺乏,看病困难的问题突出,被大家单独拿出来讨论。儿科问题也不单独是教育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最重要的还是从体制上解决。”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北大医学部常务副主任柯杨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