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学校在中国实际上并不算什么新生事物,但由于建国后出现了数十年的断代空白,因而很多的人对它的出现尚感陌生,再者由于诸多原因,各地民办学校的发展情况差异也较大,从办学者来看,由于认识不同,目的、方法各异,其发展状况自不相同;从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在态度上、管理上、甚至认识上差别很大,自然也不能不影响民办学校的发展。从其实际情况观之,满腔热忱支持者有之;不冷不热,不闻不问者有之;等待观望,任其自生自灭者有之;表面支持,实则反对者,虽不多,但亦有之。民办学校发展除自我完善外,关键在于政府的态度。
近来,由国务院制定的《条例》对民办学校的方针政策,办学的基本原则,民办学校的地位作用,作了具体的规定这是适时而必要的。但在民办学校发展中最需要的具体政策上的支持则缺少明确,在许多统一性的规定中理论准备略显不足,故而,不一定有利于全部民办学校的发展。
此外,民办学校除政策的支持,法规的保护和自身的完善外,理论研究也是至关重要的,诸多教育体制,教育机制,教育观念,教育活动等均需加强理论建设,只有如此,民办学校的管理,才能臻科学化,发展才能趋于规范化。
下面想就学校特色创建、教师队伍、教育科研等问题谈一点粗浅认识。
关于特色创建作为民办学校,是要创建特色,但特色不是“标新立异”,不是“人无我有”,也不是“刻意求新”,特色是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的反映和体现。作为教育思想,它是素质教育理论百花园中的一个新品种;作为教育模式,它是素质教育中多种模式,如成功教育、希望教育、和谐教育等的一种模式。它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具体体现在人才观、学生观、教学观、质量观等一些观念上。
特色教育思想认为,教育从实质上说是个性教育,共性是寓于个性之间的。从这种理念出发,特色教育思想对教育的三个元素,即学校、教师、学生分别提出了三个不同的发展目标。对学校而言其发展目标是“规范”加“特色”;就教师来说是“达标”加“特艺”对学生的培养则是“合格”加“特长”。学校的“规范”是学校的共性,“特色”是学校的个性。教师的“达标”,是依据素质教育的需要设计的教师岗位素质标准,它是教师的共性。“特艺”是教师的独特教学艺术和教学风格,它是教师的个性。学生的“合格”是学生的共性,即基本素质达到的基本标准,特长则是学生的个性。我们要用特色学校的建设,促进和推动学校规范化的建设;要致力于培养教师使其具有独特的教学艺术及教学风格,促进和带动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要努力开发学生的特长,促进和带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三个发展目标,中心目标是“培养合格加特长的学生”。因此,发现学生的潜能,并创造良好的教育条件,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兴趣、爱好、特长,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带动全面发展,使不同的学生,通过不同途径成长为不同类型,不同规格的人才。这就是特色教育的育人模式。但这个育人模式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从宏观上看需要一整套运行机制,微观上看则需要制定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措施和办法。但仅此还不够,还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要为学校定好位,找好坐标,二要把握时代脉搏和时代特征,抓住时代精神。深刻地理解时代,并对时代有一种疑重的历史感和庄严的使命感。应具有自己独特的办学价值观,以此构筑自己特有的学校文化形态,构建自己独特的富有特色的个性化的组织管理形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特色”的形成。实践证明无论是教师或管理者,特别是管理者,如果不能把握时代脉搏,如果缺少系统的教育哲学、教育理论的指导,没有理智上的信念,没有深刻的理性思考,必然会茫然无所适从,而只能靠批示、指令过日子,或借助于别校与他人的“先进经验”来解决学校的重大问题。如是根本办不出学校的特色,更谈不上创建特色的学校了。
关于师资队伍关于师资队伍的建设问题,是个始终困扰着民办学校的大问题。我们都知道,民办学校师资的挑选范畴有限,事实上多为离、退休的老年教师,他们能“发挥余热”已属不易,苦要他们全身心投入教学与学生管理工作,则实为强人所难,少数年轻应聘者中,有的是以此作为遭逢人生难题后的暂避或过渡,因此,谈不上恒定的事业心,因而忽冷忽热。现有任教于民办学校教师中有的受着“利益驱动”原则的支配,多抱有临时雇佣观念,没有敬业精神和长期服务打算,更为重要的是很难激活他们对学生的爱心。这种情况的存在不仅制约着民办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而且关系到民办学校的兴衰与存亡。
面对如此严峻的情况,民办学校如何建立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质量合格的、稳定的教师队伍就成为民办学校许多问题中的首要问题了。
数量足够,对于我们民办学校,其比例原则上较公立学校要宽松些,这是目前生源情况决定的。
结构合理是指系统各要素合理的联系与组合。教师队伍的结构,一是指智能结构,主要指教师适应教学并管理学生的任务的需要。二是年龄结构,应该老、中、青结合。从教师的整体队伍来看,必须形成一个理想的梯队。不然,就会给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困难。
质量合格。教师首先应该有崇高的职业道德修养。应该做到,热爱教育事业,遵循教育规律,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教育理论,钻研业务,精益求精,勇于创新;建立民主、平等、亲密的师生关系;遵纪守法,热爱学校,关心集体,谦虚谨慎;团结协作,与家长、社会紧密配合,共同教育学生,处处以身作则,事事为人师表。
队伍稳定。稳定教师队伍,需要注意的问题很多。但重要的是:
1、恰当的使用。首先是学用一致。其次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特长,使之成为实现学校整体目标的积极力量。其三是职能相称。对教师来讲,教哪个年级,教哪个班,都是值得慎重研究的。谁适合做教研组长,谁适合做班主任应该慎重挑选。其四是信任鼓励。同时在工作上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支持他们。
2、正确对待教师的需要。关心教师的需要,合理解决教师的困难,是稳定教师队伍的重要因素。对我们这类民办学校来说,除工资待遇、生活待遇外,就是要解决养老基金的问题、职称评定的问题等,如果这些问题能逐步得到相应的解决,那么,就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
3、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和发展。人际关系,是群体成员在共同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彼此之间的关系, 是一种心理关系。这种关系,以直接交往为前提,以需要为依据,以情感联络为主要标志。不管什么人际关系,总是在一定情感基础上产生和形成的。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群体内聚的粘合剂,是群体和谐团结的保障,因此,必须创造一个能促进群体人际关系,和谐发展,以增强群体内聚力的条件,从而稳定教师队伍。
4、教师的培训与提高。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和学校教育改革的成败,关键都取决于教师的质量。教师的培养与提高,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良好途径,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因而就必须对现有的教师进行认真的培训和考核。
一是在职自学提高;二是离职脱产进修;三是请讲师团到校进行培训。民办学校目前应该把在职自修作为培养提高师资水平的主要途径。当然,也可兼用第三种培养提高方式。可以是以老代新、经验交流、专题研讨,还可以是请专家来校讲课等。“要大力提倡和鼓励教师,密切结合教学进行自学和互教”。自学之路是一条潜力最大、人才辈出之路,是一条提高师资水平,最实际和有效之路。
关于教育科研我们东方明珠学校三年多的办学实践告诉我们,面对新的办学体制,新的教工群体,新的外部环境,新的生源变化等,走老路是没有希望的。只有从教育科研入手,以教育科研为先导,去探索其规律,才能寻求到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和根本途径。而要这样做,必须解决三个问题,注意五个结合,消除五种心理障碍。
一、解决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明确开展教育科研的重要性,使干部和教师认识到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是组织广大教师学习教育理论,掌握科学方法,转变教育思想的极好途径。例如多少年来,人们一直认为教师的责任是传授知识,但经过长期教学实践和研讨,广大教师已经认识到发展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养能力同样是教育的重要任务。这种思想的转变,对教材的选择、教学方法的改革以至教学效果的评价,发生了较深刻的影响,推动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开展教育科学研究,依据教育的特点和规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管理,可以改变单凭经验管理的状况,这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可靠保证。
显然,开展教育科研这不仅是教育实践的需要,也是提高领导和教师自身素质的需要。第二个问题是改变教师对教育科研神秘莫测、高不可攀,是额外负担的失当认识。参加实际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完全有条件参与教育科研工作,根本没有什么神秘,更不是额外负担,特别是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老教师,他们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而这些经验就是进行教育科研的可靠基础。所以热心于教育改革,并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教师,只要亲自“下水”,通过实践,是一定会取得成果并尝到教育科研的“甜头”的。
目前的确有很多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教育教学任务是相当繁重的,当然,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研究方法上也存在不少困难,可是,只要我们把科学研究与自己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那么教育科研不仅不是与教育教学无关的额外负担,相反可以成为搞好实际教育教学工作的依靠,成为推动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动力。研究得越深入,工作的效果也就会越显著,教育科研能力也会在实际研进程中得以提高。
第三个问题是明确科研和教研关系。科研和教研既有密切关系,又不尽相同。教研可为教育科研提供原料和基地,首先教育科研的课题来自教育实践活动,很多教育科研的课题都是教师在教研工作中受到启发而提出来的。可以说离开教研工作,教育科研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任何实践缺乏理论的指导,这种实践就带着一定的盲目性,教研工作更是如此。教育科研对教育规律的探索每深入一步,教研工作的层次也就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当然,教育科研与教研工作也有不少区别,最主要的有两点。首先是直接目的不同,教育科研的直接目的是探索教育的基本规律,教研工作的直接目的是运用已有的知识搞好教学工作。如对“集中识字法和传统识字法”这个问题,教育科研所探索的是哪种识字法更好,为什么?教研工作则是研究如何把效果更好的识字法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使学生提高识字效果。虽然,教研工作也有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但这不是它的直接目的。其次是作用不同。在教育活动中,教育科研起着创新、发展的作用,教研则是对学生的学习起着维持、巩固的作用。总之,教育科研与教研有不同的特点,又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我们应该通过教研活动,总结经验,有所发现,为开展教育科研创造良好条件,同时又通过教育科研,提高理论水平,获取新的知识,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研究的层次。
二、注重“五个结合”第一是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即首先对本校教师、干部进行教育科研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普及,在普及的基础上,努力建立一支具有教育理论素养、教育科研意识、教育科研能力和奉献精神的科研骨干队伍。在科研课题设计上,先着眼解决学校当前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着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再开发一批具有重要实践价值,又有一定理论高度的课题。第二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学校的科研应以本校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与矛盾为主要研究对象,但不管研究什么课题,都必须以教育理论为指导,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狠下功夫。因此,开展科研的前提是要重视并进行理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同时重视科研中产生的新理论、新知识的物化,注意成果的推广应用。
第三是研究与工作相结合的原则。科研必须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等工作相结合,从学校的教育、教学与管理等工作实践中选择课题。开展研究,从而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与管理等工作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
第四是现实与未来相结合的原则。研究学校教育未来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要在未来和现实的结合点上选择研究课题,努力做到以发展的趋势引导现实,促使现实向理想的未来转化。
第五是内部与外部相结合的原则。学校的科研,在规划课题时,当然主要是研究关于学校教育系统内的大量问题,不过,也要研究涉及学校教育的外部环境的一些问题。在研究力量上,必须重视外部的力量,争取外部的支持与帮助。
三、消除开展教育科研的五个心理障碍一是习惯心理。教师在学生时代就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和熏陶,所学的专业理论课则是并未摆脱传统教育思想的教育学,执教以后耳濡目染的又是千篇一律的教学方式方法,轻车路熟不费力气,这就使他们对传统的东西产生适应性。“教了几十年的书,难道还不知道书怎样教吗?”诸如此类的思想,影响了教育科研的开展。
二是从众心理。一个新教师刚上讲台时,也许不无改革的愿望和抱负,但看看周围的同事,无论水平高低,教龄长短,授课方式大同小异,于是不由自主地向众人看齐。“跟着大多数人走总不会错”。这种观念足以使一些意志不坚定者对教育科研望而却步。
三是迷信心理。有些教师认为搞教育科研需要扎实的功底、丰富的经验、高深的理论,自忖不是这块料。这是教师不了解广义的教育科研,乃是变革传统教学思想、内容、和方法的种种尝试,人人都可以进行。即使从事某项科学实验,所需要的条件也是相对的,更何况,所谓“功底、经验和理论”,归根到底是要在实践中特别是变革现实和实践中才能逐步获得和提高。
四是保险心理。教师搞教育科研会受到各种条件的影响和制约,这也会使一些教师产生后顾之忧:怕苦而无功,怕闲言碎语,特别是怕影响了升学率,与其搞教改冒险,不如老办法保险。
五是逆反心理。也有些教师对教育科研存在着不信任感,认为那些东西都是“赶时髦”、“搞花架子”。他们认为只要功夫到家,没有教不好的书。至于搞不搞科研无关紧要。
教师存在着这些心理障碍,淡化了他们的科研意识,消蚀了他们进取精神,浇灭了他们的创造火花,减弱了他们的科研能力,使得现代教育观念难以传播,先进教改经验难以推广,教育质量难以大面积提高。而消除这此心理上的障碍,作为民办学校的教育科研组织尤需作出努力,狠下功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