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一方面,民办学校经费不足、师资不稳、生源减少的困境日益凸显,法人地位不明确、监管机制不健全、办学特色不显著等深层次问题开始浮出水面;另一方面,民办教育又被视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面对未来,我们该如何为民办教育发展创造更大空间?
加大财政收入、建立年金制度、规范财务管理、落实法人财产权……上海推动民办教育发展的九大举措,能否激发民办教育的活力?民办学校又该如何寻求内涵发展的独特路径?
陶小莫 绘
民办教育又一次走到了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十字路口。
近年来,上海民办中小学的数量逐年萎缩。随着政府对公办学校投入的持续加大,民办学校经费不足、师资不稳、生源减少的困境日益凸显,法人地位不明确、监管机制不健全、办学特色不显著等深层次问题开始浮出水面。而与之相对的是,新近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前所未有地以“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对民办教育的地位和价值进行了重新定义。民办教育该何去何从?如何为民办教育的长远发展创造更大空间?
3月31日,上海市第二次民办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在这场被与会民办教育工作者称为“近年来扶持力度最大”的会议上,上海市多部门联手推出了包括加大财政投入、落实法人财产权等在内的九大举措,条条都是“干货”。用上海市教卫党委副书记、市教委副主任莫负春的话说:上海民办教育正在开始破题。
“内忧”加“外患”
民办教育怎样作出生存选择
“学校生存的高危机、教师工作的高负荷、家长对学校的高期望,民办学校大多是顶着‘三高’在发展,压力很大,”上海民办师大实验中学校长汤健的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办中小学目前的发展现状。调查显示,2007年,上海共有民办学校153所;到2009年,上海的民办学校只剩下134所。
“经费不足是民办中小学面临的最突出的困难。”上海市民办中小学协会常务副会长王世虎清楚地记得,就在10年前,收入待遇还曾是民办学校吸引教师的一大亮点,而如今随着政府对基础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教师的待遇也在不断提高,民办学校教师原来的高收入优势被削平。“现在,上海公办小学的生均教育经费为一万二,公办初中的生均教育经费为一万四,高中为一万八。而一些民办学校的学费为一年一万左右,这些学费连学生的生均补贴都不到,更别谈增加教师收入了。”王世虎说。
同时,受人口出生影响,近年来上海生源持续减少,这也“激化”了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以及民办学校之间的竞争。据上海市教委主任薛明扬介绍,受出生人口变化的影响,“十一五”后期,上海及外省市除学前教育外的适龄人口数量呈下降趋势,以上海市初中毕业生为例,最多时曾达到20万人,而这两年已经下降到10万人不到。民办学校招生面临严峻形势。
一方面,校舍改造、教师待遇等办学成本持续增加,另一方面,适龄学生数量不断减少,不少民办学校陷入了“一高一低,入不敷出”的困境。通过涨学费维持民办学校运行的办法或许可行,但它需要得到国家政策的认可。即使政策允许,简单地将学校的经济负担转嫁到学生和家长身上不仅违背教育精神,而且会引起社会的不满,并非长久之计。
根据上海市民办中小学协会对上海9个区84所民办中小学的调查,32%被调查的民办小学、初中人员经费支出占学费收入80%以上。而一般公办中小学人员经费占学校事业费支出的比例为60%左右。根据常规,一所民办中小学如果其教职工经费支出超过了学费收入的80%,那么学校的日常运行就将出现困难,甚至无法运转。
随着这些矛盾的凸显,能不能留住好教师,成为摆在民办学校校长面前一道生存难题。“不仅是待遇的困扰,身份的困扰也是使许多优秀教师最终‘弃民投公’的重要原因。”王世虎说,由于民办学校不可能享有事业编制,许多教师担心购买补充养老保险等措施不能落实,退休后不能享受事业单位待遇;担心评高一级职称或获得荣誉的难度会很大;而且随着“我出钱买你服务”的意识在民办学校学生家长中日益强烈,民办学校教师的压力日益增大。面对是“公办”还是“民办”这样的选择,不少民办学校的优秀教师选择了前者。在这样的压力下,一些教学质量不高、办学特色不明显、学科和课程设置不适应需求的民办学校面临被淘汰、被关闭的危险。
除了生存环境的压力外,民办学校自身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个别学校出资方资金资产没有完全投到学校名下,出资方资金链一旦断裂,学校就成了‘空壳子’,学生和教师的利益无从保障。”上海市教委民办教育管理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一些学校在法人治理结构、落实法人财产权、财务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民办教育的社会形象和公信力。
王世虎表示:“当前一些民办学校面临关闭,表面上看是因为生源减少等客观原因,实际上根本原因还是办学模式单一、办学质量不高。”
在国家财力有限、公办教育投入不足时,民办教育曾经作为“补充资源”被大力推动。而如今,当民办教育拾遗补缺的功能已逐渐弱化,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选择更为多样时,民办教育该何去何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