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升即走、休克疗法、经济学家引领的人事改革……一石激起千层浪,北京大学教师聘任和职务晋升制度改革方案的草案刚刚出炉,即引起了学校内部包括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一时间各种各样的评价纷纷抛出,按照北大官方的说法,甚至“有一部分北大教员对改革方案持基本否定的态度”,也有人就此猜测这一方案极有可能流产,然而,就在众说纷纭间,北大18日在自己的校园网上公开了这一备受争议方案的草案,并公开征求校内外各方的意见。
从刚刚公布的这份修改稿来看,北大此次改革涉及教师聘任和职务晋升的基本政策、学术标准、组织和程序等。草案明确规定:采取有限聘期和有限申请晋升次数等措施在讲师和副教授队伍中实行择优和分流。教师实行聘任制,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新聘教师必须具有博士学位(或本学科最高学位),刚毕业的博士原则上只能聘为讲师。以后新聘的讲师和副教授实行固定聘期合同,每个合同期为3年。教师在讲师岗位上最多有两个合同期(共6年);理工医科专业教师在副教授岗位上最多有三个合同期(共9年),人文社会科学专业教师在副教授岗位上最多有四个合同期(共12年)。
新聘讲师在该级岗位工作两年之后、合同期内有两次申请晋升副教授的机会;新聘副教授在该级岗位工作5年之后、合同期内有两次申请晋升正教授的机会。如果第一次申请不成功,第二次申请必须在相隔一年之后;如果第二次申请也不成功,无论原聘任合同是否到期,聘任关系从学校通知本人之日算起一年后自动解除,不再续约。
新聘教师和教师职务晋升必须坚持以学术标准为主,具备优秀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业绩。学校将坚持新聘副教授和教授的学术水平必须高于现有副教授和教授的平均水平的原则,逐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同时北大决定在基层学术职务聘任中建立由本单位全体教授参加的“教授会议”评议机制;院系一级的学术评议中加强同行评议、特别是校外专家评议在决定职务晋升中的作用。为改善教师队伍的学缘结构,避免学术上的“近亲繁殖”,草案还规定各院系原则上不直接从本单位应届毕业生中聘用教师。
据悉,为了此次改革,北大专门成立了由校长许智宏为组长的校人事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以著名经济学家、北大校长助理张维迎为首的人事改革工作小组,负责起草具体的改革方案。工作小组经过两个多月的时间,九易其稿,完成了改革方案的征求意见稿的起草。今年5月中旬改革方案草案开始面向全校教员征求意见,由于改革方案直接涉及北大教员的切身利益,产生了广泛影响,其中北大大部分院系对改革的基本方向和措施持肯定态度,但也有一部分教员对改革方案持基本否定的态度,在综合考虑各方面意见并修改的基础上,北大再次在网上公布以进一步征求意见。
改革原因
关于此次改革的动因,北大的解释是现行教师人事管理体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其弊端日渐显露,包括:教员队伍只能进不能出,只能上不能走,没有淘汰;职务晋升以内部提升为主,缺乏外部竞争压力;职务晋升标准过分注重候选人论文数量和申请者之间的相对水平,过分注重内部平衡,过多地考虑了资历的因素,而对论文质量水准和候选人在全国学界的地位注意不够;部分院系新教员招聘近亲繁殖严重,博士生“自产自销”比例过大,不利于活跃学术气氛和鼓励学术创新。而改革就是为了形成真正一流的师资队伍,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外部竞争的挑战,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
其他高校改革
虽然北大此次改革尚在进行中就引起了超乎想象的反应甚至阻力,但是教育界很多专家认为,现在中国的大学开始认识到来自国内外的竞争压力,从制度建设上提升学校的竞争力是中国的高校迟早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另据记者了解,在人事体制改革方面,北大并非是国内第一所采取行动的大学,南京大学此前已宣布所有空缺教授岗位全部公开招聘,而中国人民大学在过去的两年里已辞退15位不合格的教授和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