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三千到四千元,就有80%师范生愿意去农村
面对农村教师“下不来、留不住”的困境,2013年,邬志辉的团队又针对国内多所211、省属重点和省属一般师范院校的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师范生对待遇的期望值仍然摆在第一位,其次则是在精神上得到认可与尊重,以及在职称评定上的需求。
“不是两百、三百元!要大幅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才行!农村教师的待遇要让城市教师眼红。”陆世德说。
到底多高的工资,才能吸引师范毕业生去农村?“大多数学生都没有漫天要价的心态,只有几所顶尖师范院校的学生对工资的期望值比较高。”邬志辉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根据调研数据,初期月工资达到3001~4000元时,就有79.4%的受访大学生表示愿意去农村任教;如果工资达到4001~5000元,88.07%的大学生都愿意下到农村。
2013年9月13日,教育部、财政部印发《关于落实2013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对在连片特困地区工作的乡村教师给予生活补助的通知》,对连片特困地区义务教育乡、村学校和教学点工作的教师给予生活补助。随后,各地也出台配套措施,如江西省每年投入1.5亿元,将艰苦边远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特殊津贴由每人每月105元提高到210元,最边远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特殊津贴标准由每人每月180元提高到360元,立刻吸引了一批教师前往农村任教。
但根据测算,如果让所有农村地区教师都能达到他们所期望的工资收入,国家还需要投入260~750亿元的资金。
邬志辉认为,在目前的环境下,除了寄希望于体制、机制的改革,还可以通过学校内部“微环境”的建设加以改变。
“除了工资水平,影响教师积极性的因素还很多,包括考核、奖惩、周转房条件、培训机会等等。”邬志辉说,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了不可能拥有像城市一样的条件,农村教师也不可能在短期内拥有和城镇教师一样的待遇,但如果各个学校的校长都能尽力改善年轻教师的教学、生活环境,也能够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邬志辉表示,这些“微环境”因素,对于“特岗教师”选择离开还是留下长期从教,也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特岗教师”的服务期是三年,三年期满后,一些人都会选择离开。“工作负担轻一点,住的离学校近一点,能够得到领导的赏识和尊重,校园文化更温馨,都会成为吸引他们留下来的因素。”(记者 陈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