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14日两天,成都东郊望江宾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称“发改委”)、新闻出版总署、教育部召开了“全国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招标投标扩大试点会议”。
“这标志着新一轮教材招投标改革已正式启动。”国家发改委体改司司长范恒山对《财经》表示。
以此为契机,新华书店垄断中小学教材发行的格局行将成为历史。同时,各省出版集团所属教材印制中心主导的教材租型出版,也将面临严峻挑战。中国图书出版业的版图,可望因此会议而重新绘制。
此次会议要求,2006年教材招投标试点范围由三个省扩大到11个省,由过去的省区内邀请招标变为跨省区公开招标;招标出版的教材品种大大增加,要求招标数量不能低于中小学教材总品种的10%,其中主科教材招标品种不得低于招标总数的40%;到2008年秋季,中小学教材招投标将推向全国。
很多与会人士认为,这次改革将触动原有教材出版发行体制的底线,是“伤筋动骨”的动作,难度极大。因此,尽管国务院批复文件要求11个试点省最迟在2006年春季开始试点,但实际进程可能不得不推迟到2006年秋季。教材垄断之痛
中国有堪称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义务教育系统,仅小学和初中学生人数就高达1.8亿人,相关教师近1000万人。每年使用的中小学教材和教师用书数量庞大,利润相当丰厚。
据今年8月底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公布的数据,2004年全国有573家出版社,共出版图书近21万种,总册数64.13亿册,定价总计592.89亿元。其中,中小学课本11029种,计29.65亿册(张),总定价160.65亿元。
同时,中小学教材的总种类占出版图书总数的5.3%,总印数则占达46.2%,总定价占到27.1%。教材种类虽然阵容并不强大,但其发行量大,需求稳定持久,历来就是出版业必争之地。
另一方面,中小学教材占据全国教材总定价的72.5%,也是整个教材市场的主体。从销售量看,去年中小学课本及教参共销售80.85亿册,销售额达到429.21亿元,占全国出版物销售册数的51.8%,占销售金额37.9%。中小学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可谓占据整个图书市场的半壁江山。
中国中小学教材在出版环节在过去几十年来均实行统一编写与分区印制相结合的体制,与此相应,教材发行工作也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华书店系统统一承担,出版发行及价格制定都在严密的计划系统中运行。
据专家分析,目前,多数省份新华书店70%以上的利润依靠教材发行,在很多基层新华书店,这一比例甚至高达90%以上。半个多世纪以来,教材发行一直是各级新华书店的“利润奶牛”。近年尽管也有少数出版社直接向学校供应教材,但必须经由新华书店发货。
至于教材出版,除了少数出版社,目前主要由各省出版集团所属的教材印制中心“租型出版”,即“租用教材出版社的版型印制、供应教材”,其中大多又租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
教材出版、发行的行政垄断和区域分割,一个严重的后果是造成教材价格虚高不下,甚至持续上升,加重了家长和学生的经济负担,令很多农村学生因交不起书费而辍学。另外,垄断也造成教材品种单一,服务质量低下。
此外,教材出版、发行的行政垄断,也造成了教育和出版系统的腐败。诸如很多根本不必要的教材被摊派给学生;出版社为了让自己的教材进课堂,多向各地教育部门有关人员行贿。
在出版发行日益市场化的当今,继续维持教材的行政垄断绝不可能。“继续依靠行政命令下达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计划,通过行政手段直接管理和控制教材价格,不仅达不到计划控制的目的,而且阻碍着相关市场竞争的有效展开和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范恒山指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