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表现不错,按时到校上课,据观察没有去过网吧,总结这一个月表现良好,可以考虑变为‘绿色’。”“工作以来,表现良好,思想稳定,没有出现负面波动,正在向‘黄色’、‘绿色’转变。”这是山东青岛市市南区湛山新湛二路社区两名“黄色”、“红色”青少年的表现记录。
从去年开始,青岛市南区将青少年管理纳入社区,根据表现划分为“红、黄、绿”三类群体,建起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社区预警机制,用社区的力量帮助青少年走健康的人生道路。
湛山街道办事处是市南区最早开展此项工作的社区,辖区内有5400余名青少年。他们目前确定了两名“红色”青少年和23名“黄色”青少年,作为重点工作对象。
湛山街道社区团工委书记管淑娟说,“红黄绿”预警机制,主要通过对青少年在学校、社区、家庭三大活动区域的表现进行综合分析评估,以青少年日常行为表现以及违法犯罪的可能性为主要判别依据。“红色”青少年指触犯《刑法》、《社会治安处罚法》的青少年;“黄色”青少年指存在打架斗殴、逃课逃学等劣迹的青少年、问题家庭青少年、家庭生活困难的青少年、单亲家庭的青少年、“两释”青少年、社会闲散青少年以及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绿色”青少年指除以上情形的正常青少年。
社区对青少年的类别划分严格保密,不对外公布,也不告知青少年本人。针对不同的青少年群体,市南区开展了不同内容的工作,但遵循着一个共同的原则:人性化准则。
市南区依托法律援助、关爱帮扶、心理辅导、青少年帮教、权威监督员、群众监督员等6支以关爱教育督查为工作内容的志愿者队伍,成立了法律帮教组、生活困难帮教组、学习困难帮教组、心理咨询帮教组等4个帮教组,充分利用社区普遍建立的“一校、一行、一屋、一站、一卡”(即青少年法律学校、青少年道德银行、青少年关爱屋、青少年维权服务站、社区青少年关爱卡)加强青少年教育,完善青少年管理。
按照分工,法律帮教小组由市南区人民法院法官和管区内律师事务所的律师组成,主要负责开展举办法制讲座、组织参加庭审旁听、为在校学生上法制课、组织模拟法庭庭审、编写案例警示集等法制教育宣传工作,同时对“红色”青少年和有不良行为的“黄色”青少年实行承包帮教,责任到人。
心理咨询帮教组由市南区心灵绿洲咨询专家组成,对所有“红色”和“黄色”青少年进行免费心理咨询。生活困难帮教小组对家庭生活困难的“黄色”青少年实施“爱心计划”,定期进行家访,积极开展扶贫帮困等活动,并对“红色”、“黄色”青少年每季度进行一次跟踪考察,写出报告意见。学习帮教小组由大学生志愿者组成,定期到帮教对象家中了解学习情况,进行家教辅导,并定期开会共同研究解决帮教对象反映的学习问题。
对“红色”青少年,青岛市南区主要依托“阳光学校”,成立社会矫正工作站,与被帮教青少年签定帮教责任书,采取个别帮教和敦促其参加社会劳动相结合的方式,对其进行矫治。
阳光矫治工作站成立以来,第一批12名未成年罪犯已经完成在社区为期一年的义工劳动任务,共参加义工劳动累计600余小时,没有一人出现再违法犯罪。第二批13名未成年罪犯近期分配到义工工作站正在参加社区公益活动。
对“黄色”青少年,工作人员严格把握两条原则:不能引起家长反感,不能导致孩子抵触。
管淑娟说,帮教犯了错误的孩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耐心和不露痕迹的关心是完成工作的关键。按照规定,对于“红色”青少年,每月回访不少于4次,对于“黄色”青少年,每月回访不少于3次。帮教人员通常不会生硬突兀地登门,而是利用在社区中遇见或者串门的时候,利用闲聊的方式了解情况。
17岁的王坤(化名)生活在一个非正常的单亲家庭中,姥姥、姥爷去世后,患有精神病的母亲不能给他生活上的足够关爱。王坤性格内向,自卑、抑郁,最终厌学、辍学。文化程度不高致使他就业无门,受不良朋友的影响,沉溺网吧。王坤被划入“黄色”群体后,他所在社区专门组建了帮教小组,特别加强了对他的心理辅导,协助其表达内心的需求,增强责任感、改善与母亲的关系,并帮他找到一份干洗店的工作。如今,王坤生活态度和自我认同均向积极方面发展,对母亲的关心多了,在家呆的时间长了,去网吧少了,参加就业培训,参与社区活动,接触的社会积极面也多了。
对于“绿色”青少年,主要通过普法讲座、模拟法庭等活动对他们进行法制教育。
据介绍,“红黄绿”预警机制实行动态管理。街道每季度重新划分一次预警档次,通过帮教转化后的青少年划入“绿色通道”或将新发现的问题青少年及时纳入帮教的范围,确保帮教工作开展的连续性。 (记者 郑燕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