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教育报》(记者 李伦娥)报道:由中国翻译协会、《中国翻译》编辑部和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联合举办的第十七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日前揭晓。来自全国近50所大学和单位的66位参赛选手从千余名参赛者中脱颖而出,分别荣获大赛英译汉和汉译英的二、三等奖和优秀奖。值得注意的是,这届全国性的大赛,“英译汉”和“汉译英”两个奖项的一等奖均空缺,而且在大赛组委会收到的1093份有效参赛译文中,“汉译英”只有235份。
一年一度的“韩素音青年翻译奖”是英籍著名华裔作家韩素音女士,于1989年3月专门为中国青年人设立的,是目前我国最高的翻译竞赛奖,本届竞赛设“英译汉”与“汉译英”两个奖项,参赛者大多为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和青年外语教师。
大赛评委、中南大学资深教授杨寿康认为,本次入围的最好译文虽佳,仍然存在这样那样的瑕疵,同理想译文相比尚有些许距离。但汉译英历来是“韩赛”的薄弱项,每届都只有200左右的参赛选手,最多一届也未能突破400人。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我国目前的翻译教学实际厚“英译汉”训练而薄“汉译英”训练。
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屠国元分析说,这种教学倾向,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前20年的翻译现状不无关系。国门洞开,西方科技文化典籍骤然大量引进,急需译成中文文本。从而,社会对英译汉翻译人才的需求,刺激并左右了高校翻译人才的培养侧重。现在的中国国情,则有了根本性的改变。随着中国入世的日渐深入,中国人和中国商品的走向世界,以及西方世界对于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社会对于翻译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即需要大量“汉译英”翻译人才将中文文本译成外文,尤其是英文。
“遗憾的是,我国高校的翻译教学却滞后于社会的翻译实践,仍然沿用固有的教学模式,这自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多数学生汉译英的能力远逊于英译汉。因此,调整翻译教学的思路,重新组织有关专家编写高质量的汉译英教材,是当前高校翻译教学改革的重大研究课题。”屠国元呼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