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2月28日清晨,长顺县摆所中学七年级(4)班班主任叶征国像往常一样,夹着一叠讲义走进教室准备上课。就在他迈步跨上讲台的一瞬间,突然发现讲桌上多了两张小纸片,仔细一看,原来是学生朱方红和娄宗五的请假条,在叶征国印象中,这两个学生学习成绩一直不是太好。直觉告诉他,他们可能再也不会回来上课了。
课后,叶征国马上赶到两个学生家中,学生家长“不知道孩子去向”的回答更证实了他的猜想。叶征国拉上家长,四处去问亲戚朋友,可是没有任何下落。晚上9点,焦急的叶征国终于打听到,两名学生向别人借了钱,准备到沿海地区打工,已经到惠水县城了。“追,一定要把他们追回来!”叶征国想也没想,冲出门把自己的摩托车加满油,连夜向50公里外的惠水一路狂奔……
在张艺谋导演的《一个都不能少》中,类似的情节打动了不少观众,然而,由于经济落后,贫困人口多,这一幕在贵州很平常。据了解,“十五”期间,贵州省“两基”人口覆盖率从35%提高到93.88%、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6%。全省“两基”达标的县从2000年的32个增加到84个,贵州省基本达到“两基”,较国务院规定的2007年提前了整整两年,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2000年,当西部地区“两基”人口覆盖率达65%、全国达85%时,贵州仅为35%。
差距使人震惊,严峻的现实促人深思。2001年,作为全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重点之一和富民兴黔的基础性工程,“两基”攻坚战正式打响。全省成立了由省长石秀诗为组长的“两基”攻坚领导小组,各级政府也相应成立相关机构,“两基”攻坚至此由过去教育一家唱“独角戏”变为地地道道的政府“一把手”工程。原省委书记钱运录多次明确指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必须举全省之力攻克‘两基’!”
贵州省教育厅经过大量的调研、实践,逐步形成了一些在全国来说也属首创的长效制度和办法:一是建立调研指导制度和督办制度,从2001年开始,每年年初,省政府分管领导和省教育厅主要负责人对当年验收县逐一进行调研指导,现场办公;二是建立资金提前调度机制,针对各县资金匮乏情况,省里克服困难积极调度资金,提前一年向验收县调拨50%的省“普九”专款和“义教工程”资金;三是教育厅实行领导班子成员定点包县制;四是坚持“四早”工作机制,推动“两基”攻坚工作早启动、时间早安排、资金早调度、建设早进行。
此外,《贵州省教育经费筹措管理办法》中规定:“在中央和省确定的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中,各县用于农村教育的比例不得低于50%,且不得用于发放教师工资。”这一政策,每年可以为贵州省增加2.5亿元的基础教育投入。
“这是给我省农村教育下的一场政策及时雨,是确保‘两基’和贵州农村基础教育经费持续不断的‘长流水’工程。”贵州省教育厅厅长孔令中在谈起“50%的转移支付”时兴奋地说。
厅长感言 孔令中
在中央有关部门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下,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省内各级党政部门和社会各界倾力投入,全省教育系统广大职工积极努力工作,贵州“两基”攻坚创造了奇迹。
我感动于“两基”志士们百折不挠的精神、九死不悔的执著、呕心沥血的付出、挫而弥坚的勇气、默默无闻的奉献以及他们亲手缔造的伟大业绩。
相关链接
·“十五”期间,除基础教育外,贵州省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2000年的5.85%提高到11%;高水平大学建设取得重大成果,贵州大学进入了国家“211工程”建设行列;实现了博士单位和博士点零的突破,博士点和硕士点快速增长。
·在职业教育方面,各级政府投入逾2亿元;中职招生比2000年净增51.8%;中职学校新建32个省级示范专业;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达1500万人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