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个教师节到来之际,正值2008年北京残奥会举办。中国残奥运动员自信、健康的风采,不仅展示了中国残疾人的精神风貌,也体现了残疾人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理事长孙先德说,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残疾人事业已从单一的福利救济型工作发展成为领域广阔的综合性社会事业。提高残疾人的教育水平已成为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的基本条件。
2007年,全国特殊教育学校已发展到1667所,在校的盲、聋、智残学生达到58万人;全国有5234名残疾人被普通高等院校录取,1086名残疾人进入特殊教育学院学习。1986年至今,仅全国义务教育特教学校及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在校生就从4.72万人发展到41.3万人。
特殊教育在我国特指针对盲、聋、弱等感官残疾人群的教育。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教育就业部教育处处长李东梅身为肢残人士,亲身经历、见证了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
她说,“文革”前后,我国残疾人教育基本处于停滞状态。1989年,全国盲、聋学龄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不足6%。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关注困难群体,倾情残疾人教育事业。中国残联在1988年成立之初,就把残疾人教育和残疾人康复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虽然我国残疾人教育事业起步比较晚,但在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下,这项事业近年来已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延伸到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的特殊教育体系。
李东梅清晰地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残联的前身――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成立之时,接到最多的求助信息就是残疾人考上大学而学校不录取。现在许多高校为盲生、聋生建立了高等特殊教育学院,录取肢残学生的限制也大大减少。
根据中国残联的统计,到2007年,专门招收残疾人的高等特教学校(专业、班)14个,在校生近2400人;还有近2万名残疾人在普通高校就读,达到国家录取分数线的残疾考生被普通高校录取的比例为95%。
家住北京东城区东四十三条社区的残疾姑娘关艳就是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受益者。1994年至今,关艳先后在大连外国语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就读。目前,她正在攻读英语语言学的硕士课程,并在奥鹏远程教育中心担任网络英语辅导老师,由她辅导的1万余名学员遍及全国。
回首自己的求学历程,关艳常用的词汇就是“感动、感激、感恩”。党和政府不断推进扶残助学措施,点燃了残疾人的希望之光。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特殊教育处处长谢敬仁说,为了让以肢残为主的庞大的随班就读残疾人群体接受良好的教育。我国从2004年开始进行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实验县的试点,由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校长、教导主任和教师共同形成随班就读的支持保障体系,共提供1500万元的专项经费。
孙先德透露,我国今年将投入6亿元资金用于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设,拟建设特殊教育学校190所。这笔投入相当于1991年至2001年10年间特殊教育专项补助费的10倍。今后,政府有关部门还将逐步增加投入,对残疾人特殊教育逐步加大资金和人力、物力的投入,在不远的将来,残疾人受教育的比例和受教育的程度会进一步提高。
在党和政府的大力倡导下,全社会扶残助学的意识也在不断提升。2007年,中国残联“专项彩票公益金助学”项目资助贫困残疾儿童32000人接受义务教育;全国已有近20个省制定了资助残疾大学生的政策。此前的“十五”期间,中央文明办还出资2500万元支持开展扶残助学活动,5000名贫困残疾儿童少年因此受益。
残奥会开幕式上,扬州特殊教育学校的33名盲生、6名聋生和一位手语指挥老师共同完成的表演,感动了全世界。60年来,从这所学校走出的,有国内知名的国画大师,有哈佛大学的预科生,还有享誉世界的笛子独奏家。在这些学生取得的成功背后,是教师们几十年如一日的爱与奉献。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关心特殊教育”。谢敬仁说,残疾人教育是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的重要方面。随着相关政策资金逐渐到位,社会氛围逐渐浓厚,残疾人的希望之光会越来越亮。
北京申奥成功那一年,关艳在街道社区的支持下,成为军营、社区中的“奥运英语”教师。今年,她又当选为奥运火炬手。
虽然,从14岁那年起,关艳就再没听到过双脚踩在地面上的声音。现在通过接受教育,她感到“自己在人生的跑道上,也可以成为冠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