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残疾人教育条例(修订草案)》通过后
融合教育如何“融”
1月1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残疾人教育条例(修订草案)》,提出“推广融合教育,保障残疾人进入普通幼儿园、学校接受教育”。9日在厦门市举行的衣恋集善融合教育发展国际研讨会上,500余名与会代表达成共识:“发展融合教育是残障人士实现全面发展的需要,更是促进教育公平、均衡、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让残障孩子和普通孩子“融合”起来、一起上课,而不是被“隔离”出去,是全球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但要想“融得好”谈何容易?记者调研发现,不少地方和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在融合教育方面涌现不少新点子、新变化、新希望。
观念从“别样眼光”到“敞开胸怀”
“这是林林,严重脑瘫,现在我们学校随班就读。”山东省潍坊市高新区清平小学校长武际金自豪地给记者看照片:几个小伙伴簇拥着林林,有扶他走路的,有帮他拿书包的,孩子们都笑容灿烂。
根据国际化原则,融合教育信仰的是在自然正常的教育环境中为所有人提供公平有质量的教育。“残疾儿童受健康同学影响,有‘往上走’的趋势。”武际金深有体会。
最难的是观念转变。“没有成人世界的融合,就没有儿童世界的融合。”江苏省教育厅基教处副处长殷雅竹一针见血。“融合教育需要从娃娃抓起!”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系教授、博导邓猛呼吁。
“怎么做融合教育,根本在于如何看待残障。”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党委书记汪海萍表示,残障人士接受教育乃至在普通学校接受教育是其权利,普通学校急需改进观念,改善环境,引进专业人才完善教师结构。
体制从“九龙治水”到“齐心协力”
“长期以来,跨部门、跨领域协同,一直是体制机制改革的难题。”殷雅竹表示,融合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是从事各相关专业工作的人们突破行业壁垒,走到一起协同工作。
为呵护这些“折翼的天使”,不少地方先行一步,在多部门联动方面做出有益尝试:在四川省邛崃市,教育部门牵头与残联、医疗等合作,整合教育、康复、医疗等专业资源,组成“战之能胜”的跨部门服务团队;湖南省华容县、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也成立了相似的领导小组……
“融合教育,需要各级政府、广大专家学者和老师,以及社会各界等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特教处副处长王正科说。
如何真正变“九龙治水”为“齐心协力”?理顺体制机制必不可少。邓猛等专家建议:政府部门间要加强协调支持,建议卫生、教育、民政、残联等部门建立数据共享机制,从源头上了解特殊儿童的数量分布、健康状况等;教育系统内要加强普特协作,统筹区域内各中小学、幼儿园、职业学校,确定安置适龄特殊儿童的教育机构,并根据需要设置、改进、调整人员和装备;政府部门与社会间要加强联动,向公众普及特殊儿童教育知识,推广普特融合的理念和方法,引导全社会树立起文明、和谐、协作的融合教育新风尚。
未来从“四问特教”到久久为功
1月6日至7日,以“聚焦《人民日报》四问·融合教育的‘时代问答’与前瞻思考”为主题的“2017年全国融合教育高峰论坛”在浙江省温州市举行。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方俊明提出一系列“如果”:“如果不能在各级教育行政中将特教普教并轨督导,如果不能通过普教深化改革来接受特教理念,如果高等教育师资培养课程设置和高校科研长期脱离一线发展需要……那么,融合教育未来就可能陷入尴尬。”
我国第一位特殊教育学博士、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陈云英对此充满希望:“心理学、社会学、信息技术学、生物学等学科给融合教育的推进带来更多可能和希望。”
上海市长宁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主任夏峰则建议,打破人才流通障碍,引进专业人才,也可以通过与医院或机构合作政府购买等方式引入专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