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帽”机关园、叫停赞助费、扶持民办园
——透视北京、广州等地三招破解“入园难”
秋季开学在即,幼儿园“入园难”问题再次引发关注。近日,广州、北京等地频频“出招”,“摘帽”机关幼儿园、叫停赞助费、扶持民办幼儿园……这一系列举措能否破解“入园难”?
“摘帽”机关园,向特权说“不”
8月14日,备受诟病的机关幼儿园“封闭性”问题,率先在广州突破。广州市通过《深化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工作方案》。规定2016年前,广州市属机关幼儿园将逐年“摘帽”,向普通家庭敞开,学位“与民共享”。
目前,广州有35万名在园幼儿,每年大约有10多万儿童入园。根据相关数据,2013年,包括机关幼儿园在内,将至少有9800余公办学位会拿来派位,比例约为十分之一。
此前,由于“封闭”且一直享受高额财政经费保障,机关幼儿园问题已连续8年成为广东省和广州市“两会”抨击的焦点。数据显示,在2012年广州市部门预算中,8所机关幼儿园获得的财政预算资金高达8349.82万元。
家长们反映,机关幼儿园满足机关子弟的入学需求后,剩余学位的招生则是“暗箱操作”,普通家庭子女“一位难求”。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机关幼儿园在享受高额财政经费的同时,很少向社会敞开,优质幼儿园资源呈现“特权化”。
“近万个学位,对于庞大的学前教育群体来说,确实数量不大,但其意义在于‘公平’二字,要透明操作。”广州市教育局副局长江东表示。专家认为,机关幼儿园向特权说“不”,将推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有助于普及幼儿教育和促进教育公平。但是,以机关园为代表的公办园属于稀缺资源,对于每年10多万的入学儿童来说,向社会开放的公办学位名额仍是“杯水车薪”。
广州市某区教育局局长坦言,公办园数量少而且过于集中,虽然全体市民都可以参与抽签、摇珠或电脑派位,但“僧多粥少”的问题还是无法解决。储朝晖认为,公办幼儿园要向“基本型”而非“豪华型”发展,财政要加大对基本的公办幼儿园补贴力度,增加学前教育资源“普惠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