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地把“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作为重要内容之一,这对促进幼儿发展,逐步提高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在户外活动场地的创设上,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整体把握,营造和谐的户外场地
《纲要》提到“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我们认同“大课程”的教育观念,在户外场地的整体布局上,充分考虑一切因素,土堆都是应考虑的地方、围墙壁画、墙角的植物、土堆的盘山小路、楼梯下的角色游戏区、草地上的环保标志、楼梯扶手上的吊饰、地面上的格子、脚印、台阶的各种几何图形等,使户外活动场地变成了立体的、多层次的、多视角的“教科书”,满足了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
我们利用幼儿园户外活动场地极具动态性的特点,注意整体布局的变化和色彩搭配,设置水池、石子路、草地、砖地、沙池、树木、土山等,使户外活动场地有高有低,有凸有凹,有硬有软,有直有曲,有阶梯,有平地,给幼儿感官上多种刺激,顺从幼儿好奇、易动的天性,给幼儿留下联想的空间,从整体布局到局部的功能开发都体现了环境的探索价值,使它们各有特点又互相辉映,形成一个和谐统一体。
合理划分,创建户外活动区
近几年,在幼教改革的浪潮中,出现了游戏的新形式——区域活动。为此,我们从中受到启示,对户外活动场地进行合理划分,使之区域化,设置种植区、饲养园、科学观察区、沙水区、角色游戏区、自然观赏区、休闲区、体育活动区(包括球区、绳区、大、中型器械区、田径区、钻爬区)等,满足各种教育目标的需要,为更进一步落实教育目标提供条件和帮助。
在户外活动场地的创设上我们不仅注重物质条件——“硬环境”的创设,而且还注重文化氛围——“软环境”的营造,把“硬环境”和“软环境”紧密结合。在各种活动区域内,设置明显的标志,在标志上配上符合区域特点的图画文字,创设文化背景。如体育区:设置“我勇敢”、“互相帮助”、“不推不挤”、“各种体育动态”等图画,让幼儿从中学会不怕困难,勇敢坚强;学会互相谦让,学会合作。体现《纲要》中健康领域的要求:即“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动、乐观、合作”的思维理念。再如饲养区:设置“爱护小动物”、“动物的生活习性”等标志图,让幼儿了解相关知识,知道保护动物的意义,达到《纲要》中科学领域提到的“爱护动植物,使幼儿有初步的环境意识”的教育目标。
全面兼顾,科学投放玩具、材料
玩具、材料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直接进行活动的物质基础,幼儿的发展依赖于对材料的操作。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内在潜能是在环境的刺激、帮助下发展起来的,是个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由此可见,材料的投放是教育教学和课程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选择玩具、材料要适宜,满足幼儿活动的个别差异。正如《纲要》所说“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在投放材料时,不搞“一刀切”,让幼儿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适合自己发展水平的玩具、材料。如在地面上设计各种程度不一的格子;提供高低不一,形状各异可拼凑的平衡木;在科学观察区设置参观区和观察记录区等等。
根据教育内容、任务选择材料。有资料表明,幼儿的语言、思维、情感是在感知、内部整合、表达这三类基本心理活动的有机结合中不断得到发展的,因此,教育要想取得更好的成效,必须使活动材料的投放与教育内容、目标相结合。我们根据本地区的条件选择了特点各异的树木,有季常青的、有针叶的、有阔叶状的的等等,满足幼儿认知、美术写生等多种教育的需要。
玩具、材料要及时调整。幼儿在预先设置好的环境中,自主地与环境相互作用,展开活动,但幼儿的兴趣会不断发生变化,如果环境构成后就被固定保持不变,幼儿自主的活动就不能充分地展开。教师要善于找到幼儿兴趣、要求、原有水平与教育目标和内容的结合点,及时调整玩具、材料,为幼儿的想像、创造提供较充分的空间,满足幼儿不断发展的需要。
让幼儿参与玩具、材料的投放。“让幼儿真正成为环境的主人,促进幼儿主动发展”这一理念,已被幼教界同仁所接受。让幼儿参与环境的创设,每个区摆放什么?怎么摆?墙角如何布置?这些都与幼儿共同商量,共同制作,共同摆放,使幼儿对环境中的事物更加认同,也更加爱护。
《中国教育报》2001年10月30日第3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