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大学开设5000门课、1万门课也很正常,教师的权利彰显,老师竞争充分,学生的食谱自然就丰富,如此,学生怎能不强?
一流大学的基础,首先是真大学。真大学或有很多标准,如设备与经费、教授数量、师生比例、发表论文等。但我以为,就当下而言,其首要标准应是选修课比重的高低。如果一所大学的选修课比重达不到60%或至少一半,没有资格说自己是真大学。本科生在经历了小学、初中、高中较刻板的学习后,大学理应给他们拓展视野、选择方向的机会,但事实上没有做到。
海外大学选修课比重比内地大学高170%
我的专业是经济学,就以经济学专业本科的选修课数据为例。
在助手帮助下,我选取中国大陆地区重点大学11所、境外(含香港)公认的一流大学14所,他们是:吉林大学、东北财经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中山大学、对外经贸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密歇根大学;伦敦大学学院和华威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和悉尼大学;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日本大阪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通过各大学官方网站检索调查得到如下结果。
1.在全部学分中,海外大学选修课比例平均高于内地大学170%。内地大学选修课所占比例仅为24.5%,最低的仅10%。海外大学高达66.7%。前者选修课比重不到后者均值的40%。
2.在中国大陆高校开设的选修课程中,约三分之二的课程为限制性选修(准必修课)。而在海外高校中,任意选修课所占比例最高为75%,最低的为35%,任意选修课比例平均值为52.7%。内地高校中,任意选修课所占比例均值为36.8%。
取消英语的“必修地位”
对学英语的硬性要求,很多学校要求学生四个学期学英语,这四个学期必修英语的学分高达12-16分,约占高校总学分的10%。
英语不是对每个人都同等重要,社会要有效率,须有分工。作为非母语、非法定的外语,英语是否重要应由市场说了算,不应政府说了算。市场有需要,政府不管它也会发展;如市场不需要,政府强制去管,结果是多数学生青春的浪费、社会资金的浪费、少数人的不当得利。
任何机构都无权强制别人学习非母语,在中国的土地上,任何机构都须使用汉语作为公共语言(第一语言)。改革开放前,特别是“文革”时期,我们曾走极端,禁止或讽刺学习英语(有的改学俄语);改革开放后,又走极端用红头文件规定必须学习英语或其他外语,这是没有法律依据的。
在9年制义务教育与基本普及的高中或中专阶段,学生已学习了相当的公共英语,到了学生缴纳学费大学阶段,还继续强制学习“公共英语”,于法于理都说不通。设置必修英语课程(包括政府主导的4、6级考试)的具体效果、考试经济的膨胀,已广受质疑。给予学生、教师更多的选择权,将公共英语类课程放入选修甚至是任意性选修的课单中,利大于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