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高考户籍限制到底难在哪儿?
熊丙奇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日前,北京大学法学院举行了建议国务院审查教育部《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研讨会。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千帆指出,目前阻碍随迁子女就地参加高考的主要障碍是户籍限制。
相关内容>>教育部回应取消高考户籍限制建议 称正研究论证
>>教育部正对取消高考户籍限制等问题进行论证
从落实公平平等的受教育权出发,要求取消高考报考的户籍限制,实现以学籍报考,这样的建议在过去十年中一直不断,而在教育部表态推行异地高考以来,一些学者希望能切实将这一主张落地,但每每这样的主张提出之后,都会遭遇公众的质疑,这有现实可行性吗?
众所周知,与异地高考问题相关的是高考移民,客观上说,在现行统一高考、集中录取的制度框架下,取消户籍限制,实行按学籍报考,极有可能在解决异地高考问题的同时催生高考移民。道理很简单,不论怎么考,都会面临地区教育差距和高考录取指标的分配问题,而只要存在差异,就可能导致高考移民从教育质量高的地区,移到教育质量薄弱的地区;或者从录取指标相对少的地区,移到录取指标相对高的地区。近年来一些地区打击高考移民,实行的就是户籍加学籍双证制度。
笔者认为,在集中录取制度框架下,推进异地高考的作用极为有限,而只有切实推进自主招生改革,才可能取消高考报名的户籍限制。
我国目前已有80所高水平高校(亦即全国重点大学)实行自主招生,这些高校的笔试题目,都实行的是全国所有地区考生一张试卷。按理说,全国各地考生在任何地区,其实都可报名参加这些高考的自主招生,并不受户籍限制。而目前之所以参加这些高校的自主招生还受户籍限制,是因为自主招生还与统一高考、集中录取嫁接,而参加集中录取,是需要户籍的。因此,如果推行深入的自主招生改革,赋予高校充分的自主权,获得高校自主招生资格的学生不再参加集中录取,这就实现了高考与户籍的脱离。自主招生的高校,在结合考生统一考试成绩、中学学科成绩、中学综合表现和大学面试考察评价学生时,可再加入地区教育因素,对不同地区学籍的学生实行加分或者减分,由此实现招生录取的公平。观察国外高校的自主招生,在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中,都有家庭因素和地区教育因素,这就考虑了不同地区教育差异和家庭差异,在这一评价体系中,来自不发达地区、贫困家庭的学生往往获得加分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