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将陆续转移到城镇。据调查,我国部分偏远、贫困农村地区已经出现了村庄衰减、人口整体迁移、学校自然消失的态势。
■农村学龄人口的主动流出与自然减少导致未来农村教师与学生的比例失调,农村教师的绝对数量出现富余,同时出现部分小规模学校教师数量结构性不足现象。
截至2013年年底,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3.7%。伴随着这一进程,农村教育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大批农村人口陆续进城,农村学校生源减少,教学点的人数也越来越少,学生和教师比例失调。有学者提出,农村对教师的需求正发生变化,农村教师配置标准的调整在所难免。如果不能够及时调整完善农村教师政策,农村和城市的教育差距将进一步拉大。
按照“十二五”规划,中国城镇化率每年要提高1.5个百分点。针对数量庞大的农村教师队伍,如何通过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补齐“短板”,使其支撑起农村教育的大厦?日前,在民进中央和北师大举办的“2014年中国教师发展论坛”上,来自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们就此展开了讨论。
生源减少导致农村教师和学生比例失调,农村教师表面富余了,但结构性不足问题同时存在。
教师配置标准如何调整
在最偏远乡村的教学点,十几个孩子只有一名教师,这位教师教所有科目,可能还要进行复式教学……这样的新闻经常见诸报端。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将陆续转移到城镇。据调查,我国部分偏远、贫困农村地区已经出现了村庄衰减、人口整体迁移、学校自然消失的态势。在东北师大农村教育研究所调查17个省市农村教育发展的一年间,全国乡村小学数量又减少了14037所,与之相对应,镇区学校则增加了1454所。
农村学龄人口的主动流出与自然减少导致未来农村教师与学生的比例失调,农村教师的绝对数量出现富余,同时出现部分小规模学校教师数量结构性不足现象。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受制于传统单维的“生师比”教师配置标准,我国小规模学校“一师一校”、“一师多科”的现象愈发明显。如果仍以“生师比”作为教师配置的唯一标准,小规模学校必然面临教师数量与课程开齐、开足之间的矛盾,农村教师数量不足、结构失衡问题将更加凸显。
“我们乡有所小学,58岁以上的教师有3位,平均年龄52岁,10年没有见到新教师的面孔。”天津市蓟县孙各庄满族乡中心学校教师王荣兴坦言,由于学校处于东北部山区,教师的编制非常难落实,就拿体育来说,本是非常普及的学科,学校却没有一名体育专业的教师。他非常感谢去年来了一位支教的体育专科生,让孩子们从理念和技术上知道了什么是体育,而不是随便拿个球玩玩就叫体育课了。
据统计,2011年,全国小学生师比为19.22,其中农村是17.65;全国初中生师比为14.38,其中农村是13.58。数据表明,农村教师数量似乎已经基本满足农村教育的需求,但结构性缺编造成了农村教师仍然十分紧缺。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副司长殷长春表示,完善农村教师的配制标准,由单纯的“生师比”转向“班师比”、“科师比”等配置标准,已经势在必行。以后将根据本地农村学校的配置情况,形成动态调整编制管理机制,确保教师数量和结构的协调配制,完善农村地区教师编制的倾斜政策,按照农村班级数量、学科课程类别配置教师,保障农村学校,特别是小规模学校课程开足开齐。
待遇、住房、交通等落后条件,导致优秀教师难以留住,而不合格教师难以退出也影响新生力量的注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