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按照2016年普通高中录取日程安排,河南省新乡市开始进入全省提前批第二批录取阶段,除了以往在这一阶段招生的宏志班、理科实验班,位于新乡市的河南师大附中国际班也在这一阶段开始招生,共在当地招生约40人。显然,国际课程已不是北上广一线城市的专利,作为国际课程最典型的代表,高中国际班正在迅速向二、三线城市扩展。与此相对应的数据是:2015年度我国自费留学人数达到48.18万人,比2014年度增加6.39万人,增长了13.9%。
经济发展促生国际教育需求
“虽然没有数据说明留学生增量主要来自二、三线城市,但一线城市的国际教育市场虽然没有饱和,可数据显示其增长速度在放缓。我们认为中国的国际教育出现了从核心城市向二、三线城市扩展的趋势。”中育集团董事长王伟说。为何出现这一趋势,他的解释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国际教育在这些地区会形成新需求。”日前,作为剑桥国际考试委员会在中国的战略合作伙伴,中育集团宣布与江西赣州、河南新乡、江苏苏州的三所高中合作开办高中国际班。
费用因素对国际教育的影响始终存在。一般来说,每学年8万~10万元人民币的学费,以及今后到国外读本科的学费生活费,算下来差不多得200万元,即使是一线城市的许多家庭也难以承担。然而,一线城市近年来房价上涨,却间接促进了国际教育火爆,一些拥有两套以上住房的家庭选择卖掉一套房,还有一些家庭将市中心的住房置换到郊区,赚取差价,来支付他们认为更有价值的教育费。当然,高收入家庭是国际教育的主力,他们中既有生活在一线城市的,也有居住在二、三线城市的。几年前,二、三线城市高中国际班还不多,许多家长便把孩子送到一线城市的国际学校或国际班。
但现在当地引入国际课程,本地的孩子不用远离家乡亲人,就能接受国际教育。“我经常听别人讲中国的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线城市,发达地区或是落后地区。我不赞同这样的分类,每个城市都是故乡,每个城市都有人生活,因此每个地区都需要好的教育,需要更多的教育选择。”剑桥国际考试委员会首席执行官沙利文说,“中国的一些省份很重视教育,我们在和一些地方官员讨论时发现,当地政府非常需要高质量的国际教育课程。没有这样的课程,家长就会让孩子去北京、上海、深圳这些城市。这样的话,这些最需要发展的地方就会流失人才。所以我们不能等到满足北京、上海的需求之后再考虑其他地区,而是要将国际课程发展到任何对此感兴趣的地方。”
开设国际课程促进本土教改
开展国际课程不能简单理解为“经济上有实力便出国留学”。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育集团理事长顾明远说:“从家长的角度来讲,他们主要想把孩子送去留学,这无可厚非。但我们作为教育方,更希望通过引进国际课程,培养有国际视野,能够进行国际交流的人才,同时促进本土教育改革。”从这一点来看,对国际教育的需求是不分一线城市还是二三线城市的。
教育部统计,从1978年到2015年底,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404.21万人。这些人才在我国扩大国际交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国家层面来讲,培养国际人才仍是当务之急。“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但是在国际组织里拥有中国国籍的工作人员很少,这跟我们的国际地位不大相符。从国家战略讲,‘一带一路’等都需要我们培养更多的国际人才。而国际人才不仅仅要在语言方面过关,而且还要通晓西方文化,如此才能在国际交往当中应对自如。”顾明远说。
缺少通晓西方文化、能在国际组织中行走的跨文化交流人才,与将国际化误解为只是掌握一两门外语有关。一些中国留学生在国外求学过程中遇到挫折,说明“只要能过语言关,就能出国留学”的观念需要修正。有的托福高分留学生一个学期在课堂上没有举手问过问题,还有一些留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能力、表达和写作能力都很薄弱,一些留学生不懂学术规范,涉嫌违规甚至被劝退,等等。这些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状况,其实也和他们所受的“重考试轻能力”的教育有关。“我们创办国际学校,开办高中国际班,就是为了引进先进的国际课程和教育理念,改变我们过去不太合理的教育模式。”顾明远说。
从实际办学情况看,通过国际课程促进本土教育的改革是可以实现的。对于一线城市学校而言,十多年来的中外合作办学显然促进了学校的国际化,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已走出国门,在美国开办了自己的分校。另外,围绕国际课程进行的教师培训和为学生提供多元化课程,都推动着中方合作校教育理念的革新和教育改革的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