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浪潮中,在国际教育改革的新趋势下,在我国基本实现“普九”目标、教育面临新的发展形势下,进入新世纪,实现教育现代化成为我们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目标,并已在一些发达地区开始了实践。中国作为一个后发的外生型的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国家,我们如何开好这艘航船?本篇报道将为你提供借鉴和参考。
【国家战略】从非均衡发展到逐步实现均衡协调发展
根据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谈松华研究员主持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九五”重点课题“不同地区教育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成果,我国教育现代化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应该是,从非均衡发展到逐步实现均衡协调发展。
现代化是一个过程,我国目前发展的情况是,既有处于前工业社会和工业化早期阶段的地区,又有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地区,还有处于基本实现工业化并向工业现代化发展的地区。与此相对应,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道路上,有准备阶段、启动阶段、重点推进阶段和全面推进阶段之分。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地区,教育面临的问题是不完全一样的,教育现代化所要解决的主题也是不完全一样的。从全国范围内研究教育现代化,应该从处于不同阶段上的地区出发,来研究地区之间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历史和现实决定了我国教育在一定阶段必然要实行非均衡发展的战略。这种战略的主要涵义是: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要从当地所处的发展阶段的实际出发,分阶段推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使教育发展的目标、任务与本地区所处的发展阶段相适应,并尽可能采取非常规发展方式,缩短传统发展阶段所需的时间,为均衡发展创造条件。不同地区发展阶段的差别,是采取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出发点;而把握不同地区发展阶段的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特征和任务,是确定非均衡发展战略内容的主要依据。教育的非均衡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两个层面:国家层面和地区层面。国家层面是指,不同发展水平与发展类型的地区之间的非均衡发展;地区内部层面是指,一个地区内教育发展的内部、外部条件不同的社区、学校,不同层次和类别的教育的非均衡发展。
如果说非均衡发展是教育现代化发展必然要经历的一个过程,那么,最终实现均衡发展乃是教育现代化所追求和必然要实现的目标。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非均衡发展正是实现均衡发展的必经阶段和必要条件。从非均衡发展向均衡发展的转变,关键在于“核心区”和“发展极”,即发展程度较高、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和单位,从本地区和本单位出发,跟踪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前沿,率先探索与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现代化的实现模式,并且有效地发挥示范与带动作用;“外围区”和“辐射点”,即欠发达和发展条件差的地区和单位,实现超常规和跨越式发展;同时,通过多种渠道与形式,加强人员和信息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从这种战略指导思想出发,要注意把握四点策略:1.从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外部策略来说,要以教育适度超前发展,寻求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区域模式。2.从内部策略来说,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3.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素质现代化与人的全面发展。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实践中,一方面要改变那种“见物不见人”的观念和行为,把提高人的现代化素质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中心,以人的现代化促进教育现代化;另一方面要转变封闭的、片面的学校教育观念和模式,把人的现代化放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的大教育观念和系统中,使教育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相互作用、相互促进。4.从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保障机制来说,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作用。按照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和市场发育的水平,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协同作用,是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必要保证。政府要把保证教育生存性条件的公平放在优先位置,同时,尽可能应用市场机制,扩大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益。政府要为市场竞争创造公平、公正的环境,要特别重视帮助处境不利的地区和人群,尽可能实现教育机会公平。
【地区案例】北京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和思路
世纪之交,北京市明确提出要在全国率先实现首都教育现代化,并已经成为北京市教育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在今年5月由北京教科院主持召开的以“全球化背景下的首都教育现代化”为主题的“北京教育论坛”上,北京市教委主任耿学超对北京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和基本思路作了具体阐述。
目标
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要求,到2010年,北京的综合经济实力、城市发展与城市人民生活水平力争达到中等发达国家首都的水平,与之相适应,首都教育也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首都的教育水平。立足北京,服务全国,面向世界,把北京建设成为一流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和开放式教育中心。具体目标包括:
1 高标准高质量的基础教育。要继续巩固基础教育重中之重的地位。完善学前教育网络;提高九年义务教育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缩小区县之间、校际之间的办学差距;积极扩大普通高中规模,建设一批高质量的示范高中,有计划地发展综合高中,创造条件,逐步实现普及12年义务教育。
2 富有创新能力、办学形式多样的高等教育。要把北京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提高到50%以上,使全市新增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年以上。高等教育中既要有世界一流的大学,也要有一批世界知名的大学,一批一流水平的学科;造就一批在国际上有竞争能力的科技、管理人才以及处于世界前沿的学术带头人,培养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使北京成为全国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高效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的主要基地,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开放、灵活、发达、完备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要积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构建起各类中等职业教育互相融通并同高等职业教育互相衔接、普通高等教育同高等职业教育相互沟通的立交桥。建立起与首都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农村教育和社区教育相互协调的成人教育网络,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的教育制度,初步形成学习化社会。
4 构建以提高全民素质为核心的终身教育体系。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是现代化社会的重要标志,北京市将重点推动学习化城市和学习化社区的建设,创造学习的环境和条件,使全市各层次各年龄段的人民群众在他们有学习要求时,有机会有条件参加学习。
基本思路
北京市要率先实现首都教育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要主动适应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牢牢把握“发展”这个主题,进一步转变观念,深化改革,调整结构,加强建设。
1 以转变观念为前提,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努力促进首都教育事业的发展
转变教育观念是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发展的前提。我们当前应树立这样三个观念:一是树立教育是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知识产业和关键的基础设施的观念,使教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力。同时,赢得教育自身的重大发展。二是树立人才多样化的观念,打破过去传统的人才单一的观念。三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树立学生全面发展的质量观。形成以德育为核心的,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灵魂的质量观念,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在深化课程和教材改革中创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素质教育的突破性进展。
深化教育改革是加快教育发展的动力,我们将继续坚持以机制改革和结构调整为重点,不断推动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校内管理体制、招生考试就业制度、教育投资体制、教育教学改革向前发展,同时,要进一步加快教育结构调整的步伐。根据首都城市改造和人口变化的趋势来继续调整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布局,努力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化;适应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努力扩大普通高中和高等教育的规模,增加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宏观管理,提高依法治教的水平。最终建立起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又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各类学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
2 积极推进教育结构调整,大力提高质量和效益,打好教育现代化基础
北京教育要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扎扎实实地推进现代化建设。在高标准高质量的前提下,要结合城市建设规划,大力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化建设,在高中教育阶段要努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比重,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要根据首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需求,努力调整学科专业设置,重点提高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适应能力,使之成为国家和首都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力量。努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企业、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网络,扩大岗位培训、转岗培训和继续教育,推进学习化城市建设,提高全体市民的素质。在加快发展的同时,我们将把提高办学的质量和效益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推进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科技成果的转化,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
3 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建设
北京市将充分利用已有的教育资源,继续建设好与“数字北京”工程相配套、以首都信息平台为依托、连接北京科技信息网、中国教育科研网的北京教育信息网。继续实施“校校通工程”,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重视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建立教育软件开发中心、教育信息资源库和远程教育传输中心。到2005年,使全市各级各类学校能够连接国际互联网,实现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
4 以抓重点建设工程为突破口,加速推动首都教育现代化
主要是加强六项重点建设工程,即德育重点建设工程,教师队伍重点建设工程,教材重点建设工程,示范性学校重点建设工程,产、学、研基地重点建设工程和教育信息化重点建设工程。这些重点建设工程目前已经启动并正在顺利进行当中。
5 广开渠道,加大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北京市将在保证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的同时,进一步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要求,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充分发挥政府投入主渠道的作用,保证全市财政支出总额中教育经费所占的比例逐年提高,努力实现全市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同时,积极拓宽教育经费投入渠道,鼓励社会各界对教育捐资助学,特别是高中教育阶段,我们支持愿意投入的人举办一些民办学校,鼓励和吸引金融机构介入教育建设和发展。
“十五”期间,北京市继续设立示范高中建设的专项资金,教育设施建设的贷款贴息专项资金,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专项资金。努力形成一个政府办学为主体、多元投入发展教育的新格局。
【链接】衡量教育现代化的指标体系
根据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谈松华研究员主持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九五”重点课题“不同地区教育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成果,衡量教育现代化的指标体系,包括教育现代化的定性规定和量性规定两方面。教育生产力、教育制度体系和教育思想观念三方面构成定性指标的重要内容。同时,教育内容、教育管理水平、教师队伍素质也是衡量教育现代化实现程度的重要定性指标。
关于教育现代化的定量规定,课题组参照英格尔斯的现代化量表,并考虑了信息化的因素,选定八个方面的指标,并把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分为初级(Lower)、中级(Middle)、高级(Advanced)。①15岁以上人口的识字率:L:85%以上;M:90%以上;A:95%以上。②平均预期受教育年限:L:不低于11年;M:13年左右;A:大于15年。③中等教育的毛入学率:L:大于85%;M:大于95%;A:100%以上。④高等教育毛入学率:L:30%左右;M:50%左右;A:60%以上。⑤每万人大学在校生人数:L:100人以上;M:300人以上;A:500人以上。⑥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L:4%;M:5%;A:大于6%。⑦人均公共教育经费:L:大于300美元;M:1000美元;A:大于1500美元。⑧教育信息化水平:这是衡量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程度的指标,通常用每台计算机负担的学生人数和连通Internet的教室比例表示。L:123人/每台计算机(美国1983年数据),少部分教室连通Internet;M:12人/每台计算机,5%的教室连通Internet(1996年欧盟数据);A:9人/每台计算机,14%的教室连通Internet(美国1996年数据)(这里列出的部分发达国家不同时期的信息化水平,并不作为现代化水平的指标,仅供参考)。
构想这样一个指标体系,其依据是现代化既然是一个分阶段的发展过程,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程度大体可以分为初、中、高三级,初级相当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这一历史阶段的发展水平;高级相当于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这一历史阶段的水平;中级则是这两个阶段的过渡指标。我国现代化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到21世纪中叶赶上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因此,中等发达国家工业化阶段(现阶段)和信息化阶段(2050年)的教育发展水平成为我们提出教育现代化指标的参照值。
【关键词】教育现代化
关于教育现代化,从时间维度讲,它是指从与传统的封闭的农业社会相适应的教育向现代的开放的工业社会以及信息社会相适应的教育转化的过程;从价值维度讲,它是指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新的时代精神和特征。基于此,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它是一个国家教育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所达到的一种新的教育形态,是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现实转化,是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在内的教育整体转换和全面进步的过程。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素质的现代化。所以,教育现代化也可以界定为教育生产力(教育的物质基础与发展水平)、教育制度体系(教育的组织方式、组织机构、法律规章、结构系统及运行机制)、教育思想观念这些因素的变化与逐步现代化的过程。
【专家观点】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教育现代化的八个重要特征
我们所要实现的教育现代化,应该是以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指示为指针,努力使我们的教育达到符合时代要求的最优化。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教育现代化不是静态的,它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概括起来,教育现代化有八个方面的特征。
1 教育的全民性与民主性,或者说教育的广泛性和平等牲。具体到现在来讲,就是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同时要走均衡发展的道路。教育要有广泛性,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受教育的要求,当前首先要
巩固义务教育的成果。
2 教育的终身性。教育现代化,要求教育不应只局限于学校,它也包括学校以外的教育,包括一个人一生的教育。我们要建立一个终身教育体系。对终身教育最重要的理解是,在学校要给学生打好终身学习的基础;在学校教育以后,还有继续学习的机会。
3 教育的生产性。如果说传统教育与生产劳动是相脱离的,学校是孤立于社会以外的,那么现代教育则是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与社会有广泛联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最普遍的规律,最基本的特征。所以,推进和实现教育现代化,要加强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也即教育要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与国民经济发展紧密结合。
4 教育的个性化。个性的核心是创造性。现在教育界有一种误区,把个性理解为“特长”,认为全面发展加特长,就是教育的个性化。特长实际上是一种技能,如果没有创造性,那么他的特长也很难发挥出更高水平。创造性表现在,能够独立思考,能够提出不同的见解。知识并不等于智慧,知识变成智慧,智慧里面就有创造性。创造性是人的本性,不是少数人的专利,所有的人都有创造的潜力。
5 教育要多样化。现在我们经常讲要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并不是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就达到大众化了,这只是一个数量的概念,更重要的是高等教育要多样化。社会的发展越是现代化,越是需要多样化的人才。
6 教育要信息化。主要是要运用信息技术来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教育要信息化,不是简单地把课堂搬个家,而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对教育资源(教师、学生、教材、方法)配置更优化,使得我们教育教学过程更高效。
7 教育的国际化。教育本身就是国际化的事业,是互相学习的结果。现在的事实是,一个国家的教育改革可以很快传遍全世界,所以我们不能闭关自守。加入WTO后,我国的教育与世界各国的教育联系将更密切。
8 教育的科学性。教育决策、教育行为都要有科学的依据。教育行为越来越依据科学研究的成果,而不是单纯地凭经验。现代教育实践是科学的行为,是理性的行为。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谈松华研究员:影响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六种因素
教育现代化是与社会现代化相互作用的过程,同时,又是教育内部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主要有六个方面的因素影响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1 世界性与本土性的关系。现代化是全球发展的一个过程。中国作为一个后发的外生型的现代化国家,中国的教育现代化一开始是受到国外或世界发达国家的教育制度和经验影响的,或者说开始是移植。因此,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如何把握既要面向世界,吸收世界发达国家或其他国家的有利于中国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育制度和教育经验,同时又深深地植根于本国的国情,能够融化这些发达国家的教
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经验,这是一个一定要处理好的问题。
2 依附性和主体性的关系。教育现代化必然受到政治、经济现代化的影响,或者说受到它的制约。从这点来说,教育的现代化是有依附性的。但这并不等于说教育现代化没有自身的规律。所以,我们既要处理好教育现代化与政治、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又要处理好在这样经济、政治背景下教育现代化自身的发展规律。
3 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关系。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从它的主要内容来讲,是对传统教育的变更与否定,或者说,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是教育的传统性与现代性此消彼长的过程。传统性与现代性不是绝对隔绝的,在任何一个社会中间,都保留有相当的传统性。我们今天推进教育现代化,不是要全盘否定传统,而是要加深对我们中国传统教育的研究、认识,这样才能研究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教育。
4 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关系。科学技术在教育领域里的运用,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大力加强科学技术教育无疑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一个战略思想。但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是,20世纪随着科学技术加快发展,出现了惟科学主义的思潮。认为,科学技术发展是万应灵丹,能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因此,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养,忽视了人文教育。我们今天所讲的教育现代化,绝不仅仅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它包括人文精神的弘扬。
5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现代化是讲效率的,它加快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但是现代化的成果不能公平地为社会成员所享有的话,那么这种现代化带来的并不是社会的全面进步。所以,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也是我们在促进教育现代化过程中需要重视的一个现实的政策问题。教育现代化的推进,如果以牺牲教育公平为代价,那么这种现代化是值得怀疑的,我们提出这个问题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6 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这个问题在中国有它的特殊性。我们今天讲教育现代化,既要考虑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的教育现代化问题,同时要考虑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中间的教育现代化问题。今天我们讨论的素质教育许多观念问题,已经越出了工业社会的一些教育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