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三中是第一家拥有计算机教室和开设计算机课的学校;“校校通”工程的不断完善和先进教学手段的使用,使银川三中跻身于宁夏名校之列。12月16日,记者走进银川市第三中学(以下简称银川三中)一探究竟。
让教师先过电脑关
1996年,银川三中率先在宁夏办起了计算机教室。购买计算机的钱是全校教师集资得来的,一共集了16万元,购置了30台486计算机。但要把计算机班办好,最犯难的还是学校的教师。有的老师很想不通,传统教学就挺好的,用计算机教学,所有的一切都得从头再来。那就从头来呗!老师开始学开关机,学打字,学计算机基本知识。一学,兴趣来了,用它搞教学真是比传统教学效果好多了。
银川三中电教室主任郑庆德告诉记者,在以后的几年里,银川三中的计算机教学逐步完善:30台计算机升级为局域网络教室,学校建起了多媒体教学平台,开始计算机辅助教学实验。学校多媒体电教室建起来了,计算机辅助教学全面开展。2000年,银川三中投资100万元建成了三中校园网工程,同时又新建了一个多媒体教室。现在,银川三中有多媒体教室4间,数字化教室14间,总机位200多个, CAI课件开发室1间。所有教室的工作站都可达到百兆交换到桌面,并通过校园网的服务器与因特网连接。
把学生带进全新的天地
在银川三中,记者见到了教初中一年级语文课的何以蕾老师,她同时也是银川三中的教导主任。她对记者说,运用电脑从事教学,把学生带进了全新的天地,人机交互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就拿教语文来说,若能根据电教媒体的功能和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心理特征,选择合适的电教媒体,科学地进行教学设计,不但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还能掀起学生情绪的波澜,发挥寓教于乐的优势。
何老师说,她在讲《向沙漠进军》时,就创设了一系列的教学情景。首先是一队伴着驼铃声在沙漠中行进的商队,配上丝绸之路的音乐,展现了大漠的雄浑与神秘,然后通过一幅幅与内容相关的画面,表现了风吹沙移人退的情景。最后一曲欢快的音乐,把学生带入沙漠中的绿洲。火车的畅通无阻,风力发电,太阳能的利用,都表现了人们对沙漠治理的成效。在这种情景下教学,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广漠的沙海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让学生替老师备课
自从使用电脑教学后,银川三中的师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让学生替老师备课!这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这么一来,并非老师不备课了,而是老师调动学生的一种手段,让学生在寻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中长知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白静儒老师说她在讲朱自清的《春》时,就组织学生自行上网查阅有关春天的习作以及歌曲、动植物等等,以获取与学习主题相关、对阅读理解起促进和深化作用的学习材料,同时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发展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欣赏青年优秀作家的散文作品时,学生可以自行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家作品,并伴着音乐、画面去感受作品。王新华老师说他在教学生学习柯岩的诗《周总理,你在哪里》时,就发动学生到互联网上找与周总理有关的资料,同学们在网上找到了当年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悲痛场面,找到周总理深入到工厂、农村、灾区的照片,老师再把这些照片通过加工做成课件,一一展示在学生面前。随着教学内容一一展现给学生,使学生融于诗的情、诗的景中,同作者一起缅怀,一起呼唤,一起歌颂。
“我们太喜欢这样的教学方式了!”
做课间操的时候,记者走进了初一9班的教室。讲台上的讲桌已与往年的大不相同,郑庆德老师拉开旁边的一个抽屉,说那叫实物展台。上课时,老师可以把任何一件实物放在展台上,通过投影仪,让所有同学看个清清楚楚。12岁的罗阳将她语文课本中画的一幅瀑布拿给记者看,她说,这是她学《紫藤萝瀑布》一课时画的,完全是自己的感受。罗阳说,上语文课时,老师让他们把所学的课文用一幅图画表现出来,这时候,大家都调动了所有的想象力,要画一幅最特别的图画,要与别人不同的。画好以后,先在小组里进行比赛选拔,获胜者的作品再交给老师,拿到实物展台上让全班同学观看,选出其中最好的。13岁的陈博航说:“我们太喜欢这种教学方式了,它把抽象的变成了具体化的,把枯燥的变成了有趣的,把单一的变成了多种多样的,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丰富了我们的知识。”
高质量的电脑教学,也让银川三中的师生们创作出了数以百计的精彩作品,连续3年,银川三中老师的课件获奖作品在宁夏都是最多的。老师们创作的《从宜宾至重庆》、《向沙漠进军》、《压力与压强》、《中华文明的勃兴》等课件,曾获得宁夏电化教育中心评比一等奖;学生们创作的《多彩多姿的鸟类世界》、《现代武器》、《动物百科》、《环保》等电脑作品也曾在宁夏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