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今年10月,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全面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和实施“校校通”工程的决定》,已经发布近两年。在此期间,北京进一步加快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步伐,不断创新,取得了可喜成绩。
负责这项工作的北京市教委副主任张国华在近日的一个小型仪式上,与记者谈起关于北京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思路和感受。
“在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过程中,必须要有创新的意识。我们大家所说的‘校校通’,并不单纯指每个学校都建校园网。它是一个总称,还应包括网络建设、远程教育、干部和师资培训、队伍建设和经常性的信息技术普及活动等方方面面。”张国华说。
围绕着这样的思路,北京市近年来在教育信息化方面做了不少事情。在硬件建设方面,2001年市教委通过政府招标的方式,实现全市中小学(农村地区中心校以上)校校有计算机房。全市现有770余所中学,其中80余所中学达到了每10名学生一台计算机。至2001年底,也有400所中小学校完成了校园网建设工作。
与硬件建设相适应,课程建设也紧跟上来。目前,全市高中和初中已全部开设了信息技术必修课,70%的小学和40%的完小也提前开设了信息技术必修课。此外,北京市教委在各区县教委的全力配合下,于2001年9月建成了19个区(县)级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传播中心,市级传播中心于2001年底建设完成。北京教育信息网的远程教学网近些年来取得长足进步。
张国华说:“我们计划2003年年底在全市中学、大部分城市地区小学及部分有条件的农村地区中心小学及完小建成校园网,2005年年底全市中小学完成校园网建设任务。2005年将在宽带的北京教育骨干网实现实时交互的远程教育,使远程教育站点的建设基本满足北京教育的需求。”
张国华认为,北京市提出了“数字北京”的发展目标。在北京市高标准完成“校校通”工程后,校园网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工具,是教师开展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辅助工具,是学校展示自我风采和高效率管理的必要手段。
张国华介绍说,自2000年起,北京市教委开始推行“中小学管理信息系统”(在学校的应用称CMIS,在市、区县教委的应用称EMIS)项目和以电子学籍管理为核心的“北京市中小学学生(IC)卡”项目。这是在立足于服务现有学校学籍管理体系和方法的基础上,制定的一个面向高新信息化技术应用、面向未来的中小学管理信息化方案。北京中小学学生卡则是信息技术在教育的一个具体应用。它将为“数字北京”打好基础,为北京教育信息网管理提供科学手段,为学校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当然,在教育信息化工程的建设中,必须有企业的参与。”张国华说,“北京市的教育信息化工作进展顺利,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资金的紧张,信息化专业人才的短缺等。这就需要企业踊跃参与进来。我们也将在全社会的支持和帮助下,继续努力,不断创新,为‘数字北京’奠定良好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