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总体价值正逐渐受到普遍认同,但随着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深入,一个相悖的论点也时隐时现。一些年轻的信息技术教师常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信息技术课,我们究竟还能教几年?”这个问题不是耸人听闻,也不是这些教师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怀疑,而体现了他们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价值的敏感。
很难说哪门课程具有永恒性,所以本文限于讨论社会信息环境的变化对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的影响,主要是对课程性质与价值的影响,从而对课程必要性的判断增添些新的依据。
当我们谈论一门课程,特别是一门新开课程的价值的时候,总是习惯于谈论它的进取性目标,或者说是进攻性目标。换句话说,我们隐含有这样的潜意识:如果我们开设这门课程,我们的教育可以做得更好;如果不开,那么我们保持原样。但是,这样的潜意识实际上是基于与课程相关的社会环境是静止的这样的假定上的。
20年前,我们讨论信息技术教育(那时往往称作计算机教育),我们确实可以只考虑其进取性的价值。那时候,计算机尚在象牙塔中,很少有人可以见到其真面目。那时我们在讨论,如果学生在学校不摸计算机,那么他们至少在学习期间,无论在校内或是校外,几乎不会摸到计算机,如果学校不开计算机课程,学校的教育状况就可以基本保持原样。
可是今天,在计算机和因特网大量进入家庭、网吧几乎开到校门口的时候,学校哪怕是想拒绝信息技术课程也只能是一厢情愿。以温州某小学为例,信息技术教师对班上学生做问卷调查,结果70%的学生家庭拥有计算机,其中大部分可以上网。在这样的社会“信息”环境下,如果以为学校可以不闻不问就可以继续维持原样,恐怕是天真的。计算机与网络的世界无疑是迷人的,尤其是对青少年学生,其吸引力空前强大。它对大多数学生的吸引力超过了图书、传统的玩具或游戏、户外体育活动以及各种文娱活动等。
那么学生在利用信息环境的时候,他们倾向于用它来干什么呢?答案是令教育工作者们以致所有的大人们失望并且担忧的——基本用于娱乐。当计算机与网络环境向“无所不在(Ubiquitous)”的方向持续发展的同时,也使得年轻人对它的迷恋不容易受时间的约束,尤其是在网吧和缺乏监管(如家长不在)的家中,孩子很容易长时间连续地沉迷在显示器和键盘的面前。
也就是说,便利的信息环境并不自然而然产生对教育的正面影响,而且恰恰相反,如果缺乏正确导向,当孩子在电脑或网络的面前时,其第一反应是娱乐而不是学习。学校不能寄希望于家长来系统化地提供这种导向,在信息环境日益大众化的情况下,大部分家长在孩子面前不具备信息知识与技能方面的优势,从而也难以具备正确导向的意识与干预的权威性。这个责任只能历史地落在学校的肩上,并且只能比较系统化地落在专门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上。也就是说,在信息环境大众化、信息技术随处可及的情况下,学校无法回避其影响,而是处在不进则退的境地。学校开展信息技术教育,也从此有了一种防御性的功能诉求或价值,以使学校能够避免或减少信息大众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防御的价值并不一定亚于进取或进攻的价值。在对抗性的体育运动中,教练或专家大都将防守看作获胜的第一法宝。实际上,学校教育或课程中,也不乏防御性价值凸显的情况,如法制教育、青少年性教育等。
当然,谈到信息技术教育的防御功能,也可以并且应该理解为做积极的防御。我们不能只是告诉学生不要这样不要那样,更重要并且更有效的是,布置学习性的、探究性的和其他“正经”的任务,让学生在信息环境(包括家庭信息环境)中去完成,让学生体验更正面和更积极的使用。这种积极的防御,在抵御大众化信息环境负面影响、完成信息技术教育的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同时,应该有助于转变学生对信息环境的潜在反应意识,即信息技术除了娱乐以外,它能够使自己自主地学习、终身地学习,甚至改善人生的境遇。
学校中专门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是承担这一防御性价值体现的有效和可靠的载体。新课标“课程目标”模块中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体验信息技术蕴涵的文化内涵,形成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及“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也可以理解为含有类似的意思。本文提出“防御性”这个字眼,目的无非在于引起学校与相关教师的重视、警觉和责任感。如何贯彻这一价值目标,需要较深入的研究,形成一定的策略。例如,如何使学生能在没有强制约束的情况下,在信息环境的娱乐诱惑面前制约或节制自己,就值得探讨并且意义巨大。这方面取得一些共识的话,也应在信息技术教育的教研、教材、教师培训中予以相应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