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4月下旬一些地方中小学因非典疫情开始普遍停课起,网络教育一下子从幕后走到了前台。4月24日,北京市教委“课堂在线”开通,北京景山教育网、人大附中教育网、北大附中网校等8所知名网校加盟,向全市中小学生免费开放,网络担当了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各年级的教学与辅导重任。
北京市的教育信息化水平一直居于全国前列,但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还是给了北京市网络教育一个“措手不及”。北大附中网校是一家规模较大的对外服务网站,但也架不住“在上午8点到11点的短短3个小时里,就有1.8万余名学生登录”的压力;人大附中教育网“三维教学系统”原先是按照学校4000多学生使用设计的,4月21日系统提前启动并对外公开后,很快就进入满负荷工作状态……
“我觉得网上学习更有选择性,我自己可以决定先听什么课,后听什么课。”对于许多原本不太熟悉网络的学生来说,网络教学给了他们全新的感觉。据了解,除了利用“空中课堂”向中小学生提供优质教学资源外,北京市许多区县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园网都专门开通了“在线答疑”,分别组织优秀教师为学生们提供及时的答疑服务。更为重要的是,网络为那些不得不呆在家里的孩子们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场所。一位在北大附中网校学习的学生说:“我每天都在网上和同学们讨论一些问题,比较喜欢网校的答疑中心和BBS,因为大家可以对同一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启发很大。”
网络教育在非典期间的红火场面是显而易见的。据了解,在此期间很多针对中小学生开办的教育网站的访问量几乎成百倍增长,甚至一些原本不愠不火的商业性教学网站也变得红火起来。但同时,我国学校网络建设和网络教育中的一些问题也暴露无遗。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教学课件少是这次显露出来的网络教育的通病。有的学校虽然建起了校园网,平时却主要用于发布校内公告等学校管理事务,真正用于教学用途的比较少。而绝大多数网校提供给学生的教学课件,主要还是教师上课的“现场直播”或“文字直播”,这种课堂教学在网络中的简单延伸,尽管在非典时期能暂时弥补学生不能到校学习的缺憾,但却很难调动不在教学现场的学生们去积极参与。并且许多网校的“同步教学”实际上是针对学生“复习”而设计的,解题类的内容占了很大的比重,很难满足大多数学生接受网上教学的要求。
中小学网校的“同步教学”,在这次抗击非典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但这并没有减轻有关专家对网络教育发展的担忧。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克抗认为,我国现在的网络教育大多数是新瓶装旧酒,沿袭了传统课堂教育的基本模式,在本质上并无创新之处,是“在一条光明大道上走错了方向”。
网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交互性,但在目前我国的网络教育中表现却并不明显。目前的网络教育大多数还只是传统课堂教学在远程教育的简单延伸,网上的教学内容就是课堂上的讲义,授课形式从同一间教室里的“老师讲、学生听”,变成了不同地方的“老师讲、学生听”,网络所具有的交互性、协作性、探索性等优良特色并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在非典时期,不少网校的答疑中心、BBS很受学生欢迎,但非典过后,能否有如此众多的教师随时为学生服务,能否有如此众多的学生继续上网都是一个疑问。
“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几乎没有类似于我国国内的同步教学的网校,更多的是由专门的学术机构或学校建立的各种课外活动辅导,或是利用网络来革新课堂教学,将网络教育与课堂教育无缝链结。”何克抗教授曾举过一个美国学生“网上种南瓜”的例子:指导教师要求全国各地的小学生在自己所在的地方种南瓜,记录下南瓜生长各个时期的特征,然后把各地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参加的小学生很多,热情也很高。但我国网络教育大多是为中考、高考服务的同步教学,这种既没有学习压力、又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利用网络开展的协作式学习、讨论式学习形式,很少很少。
北京市许多中小学校长也坦承,非典期间让网上教学“唱主角”只是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其实许多教学内容利用网络来进行效果并不好。在非典时期的“应急”之后,网络教育如何配合正常课堂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如何继续得到中小学生的热情关注,不能不引人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