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考试 >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 > 高考聚焦 > 高考改革
人民日报:让高考激活“发展的春天”
2017-11-15  人民日报  

字体大小:

  今日高考改革的历史责任,是继续打开不同朝向的门窗,让奋进者一览“发展的春天”

  连日来,各地2018年高考报名工作相继拉开帷幕,一位“白卷考生”重返考场引发思考。2008年,19岁的安徽考生徐孟南以满篇“教育宣言”作答,用不上大学为代价完成高考。近10年来,他辗转各地打工,渐渐发觉当年的做法“太不值”,也发现高考在改革中不断完善。重返高考的他,这次心中到底揣着什么样的期望?

  有人说,徐孟南是典型的“浪子回头”。其实,与10年前相比,今天的社会更加多元,高考考生的选择也更多了。职业教育或者出国留学,成为很多人的主动选择。“主动”二字,刻画高考变革的时代景深。因不满过去的制度而弃考,因受到当下改革的激励而复考,徐孟南的十年轮回,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今日高考改革的期许。更多些改革铺路之举,让并不完美的高考不断改进,才能更妥帖地安放每一个读书梦。

  细心人发现,今年高考报名,不少省份将报考条件放宽,比如青海,具有高级中等学校毕业同等学力的社会青年可以参加高考。也有一些省份将高考加分政策收紧,比如内蒙古,取消体育、奥赛等5个加分项目。高考是促进人才向上流动、实现社会公平的制度安排,必须坚守制度公正、机会公平、运行透明的准则,才能既有利于科学选才育才,也增进社会的认同度。而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制度安排,高考又必须做好“开源”工作,探索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引导育人的方向从“单纯育分”调整为“全面育人”。

  “恢复高考,像是晦暗人生里照进一道光”“没有恢复高考,我们可能还得继续在农村修地球”……40年前恢复高考,重启了个体奋斗的梦想之门,成就了一代人对高考的共同记忆。使每个人都有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机会,正是恢复高考的初衷所在。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亦是教育应有的理念。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再出发,教育公平的价值坚守应更加清晰,高考制度的初心应更加勇毅,让“知识的春天”绵延不断,方能“四十不惑”,方得初心始终。

  让高考更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新时代应深入探讨的课题。北大保安队20年500多人考学深造的故事告诉人们,教育仍然承载着人们改变命运的巨大希望。高校自主招生“千树万树梨花开”,考试方式调整“不拘一格选人才”,异地高考促进流动社会教育公平……高考改革的脚步不能停歇,正是因为无数努力改变命运的普通人,希望从这扇大门走向人生梦想的车站。40年前恢复高考,为全社会打开一扇窗口,今日高考改革的历史责任,则是要继续打开不同朝向的门窗,让奋进者一览“发展的春天”,找到人生出彩的机会。

  “一个国家的教育是什么样子,它的明天就是什么样子。”坦率地说,很少有哪个国家的大学入学考试,像中国的高考一样承载着如此多的期待。“知识的春天”犹在,“发展的春天”已至。面对莘莘学子的殷切期盼,唯有深化高考改革,撬动整个教育链条的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才能让每一个新时代的年轻人,在人生的考试中,牢牢把握梦想的方向。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人民日报整版阐述推进教育数字化|以教育数字化助力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建设
· 人民日报:推进教育数字化
· 人民日报:云端有个支教课堂
· 人民日报整版探讨“坚定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 人民日报:互联网时代更需要“数据守护”
· 人民日报评高考改革:走好高考改革的“平衡木”
· 人民日报批大数据杀熟:数据权力如何尊重用户权利?
· 人民日报刊文评取消流量漫游费:提速降费,升级数字中国
· 人民日报三问大数据:好用吗?畅通吗?安全吗?
· 人民日报:寒假作业,个性十足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