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加快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步伐,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提高水平。因此,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既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是高等教育有序化、职业教育体系化的标志,也是我国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从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实践来看,出现了愿望与现实的巨大反差:社会反响不够强烈,家长积极性不高,生源严重不足等等。何以出现这种局面呢?笔者认为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认识上应更到位。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建设中心地位的确立引发了对人才的大量需求,使职业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但由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所在,全社会包括教育界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并未达到应有的高度,鄙视职业教育的现象随处可见。无论在政策还是经费投入上,职业教育远未得到应有的关照。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本来是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促进职业教育整体发展的一种手段,但在实践中又被作为缓解普通高中升学压力的措施。面向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招生的仅占一小部分,把大量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置于升学的大门之外,失去了其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作用。由于认识不到位,造成真正有条件的高等学校不愿办高职,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借办高职之机提升办学层次;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不愿读高职,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读不起高职的困境。
理论上应更完善。一种教育类型的产生需要从纵横、中外等各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与论证,在试点工作成功的基础上才能够全面推广。而高等职业教育则是在理论准备并不充分的情况下开始大力发展的。从1999年算起,高等职业教育至今已有两年的发展历史(如果包括地方职业大学,已有20余年的历史),且发展的规模不能说小,但即使目前,人们对什么是高等职业教育仍然心存疑虑,争论从未停止,而相应的研究工作并未引起重视。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经济问题研究、专业设置的超期预测模型、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设计、教学内容的规划、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及其与其他教育类型的沟通与衔接机制等等,都缺乏深入的研究。
条件上应更成熟。首先是教学计划制定较为仓促,由于对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要求把握不准,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规格方面的偏差就在所难免;二是师资队伍与素质要求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尤其是具备职业教育特色的“双师型”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严重短缺;三是经费投入和仪器设备的配置与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四是基地建设落后,使真正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产学结合很难落实;五是适合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教材编写工作滞后,教材的选用上或是本科教材的压缩,或是传统专科教材的借用,或是临时组织编写,甚或是无教材授课,表现出了教学的随意性。
政策上应更平等。高等职业教育一出生就是高价上市,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在同一起跑线,缺乏平等竞争的条件。人们对普通高等教育已经认可,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发展程度的提高而热情倍增。稚嫩的高等职业教育享受不到政策优势,要在人们怀疑的目光下,用柔弱的双肩承担起高等教育大众化和为经济科技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宏伟大业,显然是力难从心。这种不平等使人们对高等职业教育另眼相待。
特色上应更显著。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既不同于学术型、工程型人才,又不同于一般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在培养模式上既不能借用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又不能照搬中等职业教育的方法,必须形成具有高等教育基础与职业教育特征相融合的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体系,即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前提下,准确把握经济、科技发展脉络和社会的人才需求趋势,坚持办学特点的社会性、服务面向的地方性、培养方向的职业针对性、培养目标的技术应用性、办学主体的多元性、对象来源的多样性、办学形式的开放性、教学模式的灵活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教学内容的超前性、师资队伍的复合性、基地建设的丰富性等等,只要有利于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均可以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内容来建设,占领自己在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席之地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实践中,由于现论基础、认识水平、办学条件等诸多因素的限制,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并未出现预想的效果,没能体现出鲜明的办学特色,使人们形成了“高等职业教育是末流的高等教育、是高收费的高等教育、是双差生的高等教育”等认识误区。
《中国教育报》2001年10月1日第3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