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洛浦县恰尔巴格乡的农民热合买提江的儿子去年上完了小学,就被送到一家缝纫店学徒。因为当地职业学校的状况,难以保证孩子学到一门手艺。
和田地区现有职业学校6所,在校生1302人,全是少数民族学生。这些学校办学大都遇到了很大困难,没有基本的教学设备。有一所学校开设了缝纫班,却没有缝纫机供学生实践。于是只得从社会上的缝纫店里请来师傅,给学生上课,师傅不得不带着自己店里的七八台缝纫机到学校上课。这样的职业学校学生不愿报考也在情理之中。
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近年来逐步下滑的趋势如何尽快得到扭转?
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庄文举说,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必须根据实际需要来办,从实际出发,调整布局,调整专业设置,不可贪大求全。
记者认为,要在新疆这样的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职业教育,可借助内地一些地方较为成功的“2+1”或“3+1”教育模式,在普教中渗透职教因素,加强小学后、初中后、高中后的职业教育。在各中小学配备高素质职业师资,建立实验室,专门针对实际需要开设课程。这样,既可保证学生不辍学、失学,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又可让学生掌握1门以上的技术,与到职业学校相比,可以缩短两年左右时间,这是家长们能够接受的。
据了解,在和田、喀什、阿克苏以及巴州等地,一些中学已经开始尝试在普教中渗透职教因素,受到学生和家长们的欢迎。阿克苏地区从1993年开始设立初职班,先后共分流学生4000多人。阿克苏市则找准了农村教育改革的突破点,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渗透职业技术教育因素,让部分升学困难的学生发展其个性和特长,不仅给他们一条“出路”和“活路”,而且还把他们引上另一条成功和成才的道路。据了解,阿克苏市初三分流职业班开办以来,生源年年递增,家长对此反响强烈。一些农牧民还主动将辍学在家的孩子和已经初中毕业在家的孩子送到初职班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目前,职业班毕业的许多学生用学来的技术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收入,有的已成为农户争相聘请的土专家。一些毕业学生的收入已达10万余元,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能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