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0月16日电(记者吴苾雯)10月16日,在中国职教学会中专教育委员会与本报联合召开的部分省市中专校长座谈会上,中专校长们呼吁:社会要合理消费人才,用人单位要严格劳动准入制度,中等职业学校应享有国民待遇,政府管理部门应大胆松绑放权。
9月25日至30日,本报在一版位置刊登了本报记者采写的系列报道《中专调查》,中专学校的现状、出路和发展,引起社会关注。座谈会上,来自各地的中专校长认为,前不久召开的全国第四次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战略,这对于正面临困境的中等职业学校来说,是迎面吹来的春风,也是大好的发展机遇。但是他们也认为,中专、技校等中等职业学校之所以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招生大滑坡的现象,有学校自身的原因,而更重要的原因是社会普遍存在的人才高消费观念。一些用人单位盲目抬高用人门槛,非大学生不用。而另一方面,国家制定的劳动准入制度在不少地方形同虚设,大量未经正规培训的劳动力流入劳动市场,一些用人单位为降低成本,更愿意使用虽然未经培训、但价廉的劳动力。用人标准的一高一低,实际上阻塞了中职生的出口,出口不通,势必带来进口不畅,不少中专就在这种恶性循环中苦苦挣扎。
一些中专校长反映,在招生过程中,一些地方制定的政策对中等职业学校有明显歧视。如在有些省市,中考实行分批录取,将普通高中划为第一批,中专、技校等被划为第二批,只有普通高中录取工作完成了,中等职业学校才能开始录取。这无疑给家长和学生造成了不良印象,客观上造成一些考生宁愿挤进普通高中做三流学生,也不愿报考中等职业学校。他们认为,要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首先必须给中等职业学校同等的国民待遇。
在座谈中,几乎大部分中专校长都谈到了松绑放权的问题。在有些地方,中专学校没有招生权,学校必须严格按政府给出的计划招生,一个都不能多招;学校没有专业设置权,要新增专业必须层层报批;学校没有调进教师的权利,要调进一个教师,甚至要报给分管的副市长审批。校长们认为,这种种束缚已严重地影响了中专学校的发展,一些想发展壮大的学校因被管得过死而不能发展,一些本应该死去的学校却因地方保护政策仍能苟延残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