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职业教育 > 职教新闻
农民工子女青睐技校 专家:城市敞开职教大门
2010-09-30    新华网

字体大小:

  农民工子女青睐技校 专家建议城市敞开职教大门

  从2008年起上海中等职业学校逐步开放招收农民工子女,今年开始北京也将逐步实行中职教育免费制度

  最新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0》显示,我国2009年流动人口达2.11亿人,其中78.7%的人为农业户口,14岁及以下儿童占20.8%。半数人在流入地的停留时间超过4年,近19.0%的人停留时间超过10年。

  国家人口计生委流动人口司副司长王谦指出,我国流动人口流动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流动人口举家迁移比例上升,在流入地长期定居倾向明显。

  随着进城定居的流动人口增多,流动儿童的受教育问题,正成为时下备受关注的议题。

  2008年全国妇联公布的调查表明,流动人口子女群体总数已超过8000万人,其中流动儿童约有2000万人,流动儿童失学率高达9.3%。

  早在2001年,为解决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问题,国家曾提出“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两为主”政策,一些大城市的公办学校,逐步开始向流动儿童开放。然而,从近几年的政策落实情况来看,还不容乐观。

  《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0》指出,流动儿童入读公立学校比例较低,正在上学的流动儿童中,在流入地入读公立学校的比例仅为69%。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曾表示,这主要是现行的城乡二元结构、户籍制度造成的割裂,使外来务工群体难以享受居住地的公共服务、社会福利和保障。而“以流入地为主”的方针,没有涉及义务教育经费如何随儿童的流动而转移的问题,从而加剧了流入地政府的财政压力。

  除户籍限制外,流动儿童的教育还面临诸多困境。有教师指出,一些进入公办学校的流动儿童多来自农村,很难融入班集体,其中的大多数人学习成绩处于“弱势”地位,这使得他们在公立学校处境尴尬。

  此外,由于城市教育资源紧张,公办教育资源不足,部分公办学校不得不提高入学“门槛”,使得大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将子女送回老家就读,或送进当地的民办学校。

  值得注意的是,重庆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万明春曾表示,民办打工子弟学校因收费较低,不设身份、考试成绩等门槛,已成为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不可忽视的力量。不过,民办打工子弟学校的教学硬件和软件无法与公办学校相比,因为这些学校以私人集资为主,国家和地方财政拨款很难顾及,也没有资金聘请和留住优秀教师。

  为此,上海市则委托民办小学招收农民工子女,学生免费就学,政府根据实际情况按学生数补贴相应经费。今秋,北京市朝阳区腾退8所公办校建成了3所委托办学民办校。这些学校由经验丰富的退休校长和老师任校长和举办人。当地教委采取免校舍租金、负担一半的教师保险费用总额等方式,支持学校进行硬件软件建设,同时对这类学校收费进行一定限制。

  不过,对于全国数量庞大的流动人口子女来说,这些举措可谓杯水车薪。更重要的是,在当前的高考制度下,即使部分流动儿童在流入地接受中学教育,他们仍需面对回原籍参加高考的现实。

  今年7月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坚持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研究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消息一出,如何解决流动儿童在流入地参加升学考试问题,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2014年农民工随迁子女就学比例达83.5%
· 农民工子女遭升学天花板 教育权利保障存盲点
· 农民工子女很难适应北京教育 要考试还得回老家
· 教育部:加大农民工子女平等受教育扶持力度
· 农民工子女随父母返乡渐增 生源不足困扰民校
· 聚焦农民工子女中考:流入地中考 当理想遇到现实
· 北京中学生呼吁农民工子女应享有平等受教育权
· 上海农民工同住子女新学期可免费接受义务教育
· 上海:农民工同住子女免费就读义务教育学校
· 广州: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地方教育规划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