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到山花烂漫时
--江西省萍乡市武功山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大安校区副校长王祖德事迹报告
>>大赛专题:201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专题报道
尊敬的各位领导、朋友们:
很荣幸向大家介绍"全国中职德育工作先进个人"、武功山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大安校区副校长王祖德。他凭着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对中职教育的深厚感情,对山区学子的眷眷亲情,在中职德育教育领域开拓出一片新的天地,创造出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1997年,25岁的王祖德大学毕业,来到武功山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工作。学校地处山区,交通不便,条件落后,教学质量停滞不前,学校办学面临着难以为继的尴尬地步。王祖德和学校领导班子一道,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紧紧围绕"德育兴校,质量强校"的发展方略,创新德育工作模式,推动学校科学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昔日默默无闻的学校一举跃升为国家级重点职专,赢得省委主要领导连声称赞:"真了不起,在偏远的山区有这么漂亮、这么好的学校,真是武功山下神奇的大安现象……"回首创业的艰辛历程,王老师深有感触地说:"作为一名中职教师,能从心底认可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说明已在中职教育这一行入门;如果能自觉运用德育工作指导教育教学,可以说在中职教育这一行已经登堂入室了。"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这是王祖德老师14年从事中职教育特别是中职德育工作的真实写照。参加工作第一年,王祖德就担任班主任,开始迎接职业生涯的第一次挑战。选拔班干部,制订工作计划,安排班级卫生值日……班级的管理规则制定得井井有条。然而,外出学习一周后回到学校,他看到的情景却是:6名学生请假未归;卫生、出勤、纪律情况更是糟糕……这让王祖德陷入沉思:"选择到山里来读职专的孩子,成绩一般,学习兴趣不高,对未来缺乏信心,思想行为都比较叛逆……"想到这儿,王祖德深刻认识到:农村中职德育工作是一项比想象更难的工作,只有用心来做,用爱来做,才能达到良好效果。6名请假学生,3名来自二、三十里外的华云乡、万龙山乡,3名来自五十多里外的县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王祖德默默作出决定:探索增强德育工作的效果,先从做好家访开始。前往华云乡的学生家时,山区连降暴雨,道路崎岖泥泞,他骑了3小时自行车,没想到却扑了个空,王祖德就在学生家门口等候。饿了,就到附近小商店买一个面包,边吃边跟商店老板打听这个学生的情况。傍晚,学生回来了,他在昏暗的油灯下与学生深谈到凌晨,第二天把这名学生接回了学校。就是靠着这份真心、这份执着,他踏着自行车在蜿蜒的山路上往返几百里,硬是把6位学生都"请"回了课堂!王祖德认为,德育工作的真谛,就在于必须打开学生的心扉。为了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把握思想动态,王祖德坚持每天找一两个同学谈心,一学期下来,谈话记录就整理出了厚厚两大本!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名言用在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王祖德身上,再恰当不过了。他说,创新德育工作模式的念头,得感谢一个曾让几任老师都头疼的学生。三年的时光,他们互相对抗着、改变着、支撑着,最终是互相感谢着、尊重着。那是2000年,生性顽皮的周宏宇被安排到王祖德的班上。在交往中,王祖德发现他是篮球高手,于是,"切磋球艺"成为师生间的第一次情感交流。王祖德在篮球场上身手不凡,让周宏宇为之折服。王祖德以此为基础,与周宏宇一起春游、逛街,走进他的生活深入开展交流。王祖德发现,周宏宇在电脑方面很有天赋,于是鼓励他,并与他一起讨论,受网络游戏中分值和等级的启发,他想到也可以给学生们建这样一个规则,把德育评价内容变成一个个实实在在的指标。为此,他创新了"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模块体系"。这个体系,将学生日常行为表现量化为德育加分指标,促使其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同时,他突破学科职能界限,要求每一位科任老师在授课时,都应当在教学时渗透融入德育内容,以此增强德育合力;最后,他要求全体教职员工,在校园里每时每刻关注学生的操守,课内课外做到全员、全程育人。这个创新的德育举措,王祖德身体力行,并在他关注的学生周宏宇身上产生了显著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