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市教育局教研室朱孝平
过滤、还原与重构是教师主动处理与教材关系的三种基本途径,这三者既紧密联系,又有一定的层次性,是一线教师追求有效课堂教学的三重境界。
过滤:重置教学的起点与目标
中职课程教学首先须强调教学内容的过滤,有其客观的因素。其一是,中职学生就学习能力与水平而言,无法接受一般难度以上的文化课与专业课教学;其二是,虽经多年改革,中职教材的学科化特征、理论化特征仍无法避免,存在诸多不适于学生的内容——过难的、过多的、无用的;其三是,中职专业的多样化分布,2010年教育部公布的中职专业新目录中专业数达到321个,这就意味着同样的课程如文化课教材,在全国范围内就有300多个差异化的培养目标群体。
过滤的过程实际上相当于“去、留”的过程。从课堂观察、分析以及教师的教学反思中可以发现,教学内容的有效过滤方法有三种。
第一种是整体性过滤。即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对部分过难、相对无用的章节进行删除,例如机械类专业与烹饪类专业的“数学”,在教学内容上可以有较大的区别,去除过多过难的教学内容主要目的是为了减少学生的学习难度,并为专业学习提供必要的支撑。
第二种是局部性的过滤。即针对具体的课堂,选择最基本的内容进行教学,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出发确定教学内容。这种过滤的重点在于降低难度,保证学生“学的会”。
第三种是暂时性的过滤。专业课教材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不少是罗列式的,例如机械制图中的线型,各种教材都同时介绍八种,教学处理时可以先选择其中的四种基本线型,把另四种线型过滤掉,到恰当的教学时点再另行介绍。
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恰当的过滤,实际上是重置了教学的起点与目标,通过过滤,教学的难度下降,教学的重点更加突出,使教学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恰”。过滤的目的是保证教学内容对学生的适切性,反映的却是教师的新型学生观,即教学要关注的不仅是教材,更应关注的是学生的特点与需求。
还原:回归教学所需要的情境
从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培养目标看,职业学校的学生无论是知识学习还是技能掌握都需要首先从感性认识出发,再上升到一定的理性,最后又回归到行业的实践,这“两端”恰恰是知识与技能产生与应用的情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