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生如何“逆袭”进入清华
职校生进入清华不是新闻,成为清华老师才是新闻。
据悉,3年来,中心共招聘包括王佐在内的实训指导教师15名。学生来中心进行工程基础、先进技术及创新实践等训练时,他们主要负责给学生们讲解、演示,辅导其如何操控、使用机器等。
荣老师告诉《工人日报》记者,目前中心与全国几家职业技术院校合作,重点遴选其推荐的优秀毕业生,来清华大学工作。在校期间,他们技术过硬,有的在省内甚至全国比赛中获得奖项。其中,王佐便因多次获得全国及北京市机电比赛的奖项,被母校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推荐过来。
周六,《工人日报》记者在车间采访时,发现一个年轻小伙儿还在加班“作业”,询问之下才知道,原来他也是训练中心的老师。他叫殷泽辉,今年刚20岁。18岁时在太原铁路机械学院中专毕业后,因曾获全国数控大赛山西省一等奖,小殷被学校老师推荐来清华,负责科研加工中心的生产与机床操作。
小殷说,“之所以来到清华,主要是看学校的平台好、设备多,学习实操知识的同时,还有很多‘大师’的科研理论指导。”
据了解,“王佐”们来到中心之后,中心会组织相应的培训,让他们先把所有的工种,及工程训练全过程的各个环节都熟练一遍,再根据他们此前的专业分配到具体岗位后,进行专项的培训。目前中心与很多国内外大企业有合作,如西门子、松下等,也经常派老师前往企业进行参观和实习,“这让他们走出实验室的‘虚拟仿真’,真正了解企业‘全景式’的实操技能。”
小高告诉记者,“经常有院士和教授来训练中心,做科研项目、讲课。跟着‘大师’们学习做项目的经历非常难得,也是在企业工作不可能学到的知识。”
清华大学为这些实训指导老师配备了职工宿舍,工资、奖金、福利也都是严格按照学校系统标准发放。荣老师说,如果积极参与科研加工、科研开发、教学改革等,中心还会有奖励。此外,清华还鼓励他们参加职称考试,不断提升自己。荣老师告诉记者,王佐前不久交来他的本科学历证书。
技能助力科技落地
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副主任洪亮告诉记者,在校期间,机械类专业学生要进行三周的工程基础实训,非机械类的至少两周。除了让学生们掌握车铣刨磨钳铸锻焊等基本技能,中心还开展了综合项目训练,如排爆机器人、3D打印机等交叉学科项目。
据悉,清华大学从创立的早期开始,就十分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设立必修课程“手工课”、“机械技艺课”等,并将其视之为与理论教学并行并重的不可或缺部分。早在1988年,金工实习就被评为“清华大学一类课程”。
洪亮说,学校之所以开展这些技能培训,“主要是为了在培养其科研认知能力的同时,训练他们如何手脑并用地应对现实中的挑战,技能可以帮助科技能力转化落地。”
在训练中心的车间,记者看到了橱窗里展示着大学生们各种各样的技能作品,迷你的编钟、钟表、摩天轮等。据了解,现在中心加强技能培训的同时,重视学生的创意思考和团队训练,“像‘小编钟’,便是由车工、铣工和钳工,三名学生组成团队,花了两天时间做出来。这一方面锻炼了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也让他们能动地创意思考,实现技能的全面提升。”
目前,训练中心还建有清华最大的工程实践教学基地——i.Center。在清华,创意、创新、创业教育被统称为“三创”,参与其中的学生都是广义上的清华“创客”。荣老师介绍,“创客们可以在i.Center讨论、交流。有了想法后,他们随时可以去车间,利用自己已经掌握的技能,将转瞬即逝的创意‘孵化’为现实。”
清华汽车工程系硕士生王世栋和他的紫晶立方团队,就曾在训练中心,将汽车研发的思路、经验用于3D打印机,开发出首台适合家庭使用、物美价廉的3D打印机。目前,团队已经处在融资阶段。(记者 李丹青)
洪亮说,现在有许多中学生非常重视技能训练,他们纷纷申请,来到训练中心实习、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