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本文从市场角度对职业学校的生源、就业、办学过程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因素;分析中图分类号:G71当前,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如何摆脱目前困境,使之走向良好的可持续发展轨道是每个职教工作者最为关心的问题。分析和研究影响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因素,正确对待目前发展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有利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选择。从市场和经济规律的角度分析,影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社会要求高中阶段教育人数总量与普高容纳量的差距1999年高等教育的扩招,进一步带动了普通高中的发展,甚至原来的一些职业高中重新办起了普高,这样的结果引起了众多职教人士的非议。其实冷静思考一下,“普高热”继续升温是由客观经济规律在起作用。首先,普高热的升温是劳动力市场对人才需求的一种反映。由于东南亚经济危机的影响和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下岗人员增多,社会有效就业岗位减少,就业压力增大,与其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或就业不理想)倒不如继续学习,尤其是在家庭有经济承受能力的情况下,普高热的继续升温是一种正常现象。其次,扩大普高招生规模也是提高国民素质的有效途径。目前,大多数职业学校都在谈全面提高中职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但是在短短三年的教育中,我们面对各方面基础均较普高生差的生源,既要把其文化基础素质提高到普高的水平,又要使其专业技能达到岗位要求这似乎有点不切实际。而从长远来看,加强普高阶段教育对以后的职业教育是有利的,从西方发达国家来看,职教的主要年龄阶段也在不断推迟,这也符合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第三,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过程来看,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普高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比例关系的相关性并不明显。如在亚洲的新加坡、日本、韩国还有我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实施的教育发展战略并未把教育发展重点放在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上,对学校教育的投资集中在普教(而非职教)的规模扩大与质量的提高上。专门的职业培训主要让企业来承担,把职教的重点放在员工的在职培训。这些发展战略也同样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样取得了成功。因此不能以普高的快速发展与中等职教规模的缩小来推断这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就是有害的。第四,从教育投资来说,中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应比未升入大学的普高毕业生在社会就业中有明显的优势和较高的收益率。但事实并非如此。据湖南省永兴县职业中专调查,职业高中毕业生比普高生具有明显收入差异的是机、家电专业。但绝大多数机、家电毕业生是靠走出去实行劳务输出实现的收入优势(这种收入优势更多的还在于地区收入差异)。世界银行著名经济学家乔治?萨卡洛波洛斯在80年代运用收益分析法和目标法对哥伦比亚与坦桑尼亚两国“多样化中等教育计划”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学校课程职业化并没有能使学生在教育和经济上获得明显优势,而职业学校开设的职业教育课程都要比一般学校成本高,并没有达到原职教设计者的目标。事实上,60年代美国著名学者福斯特就指出,受训者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就业机会和就职后的发展前景,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职业教育必须以劳动力市场的就业需求为出发点,只有这样才能学以致用,才能称为成功的职业教育。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是否良好,不能单纯以规模的大小来衡量,而应该看其向社会所提供的劳动力是否是有效供给,规模再大若是无效供给也是失败的。当然,扩大普通高中阶段教育并不意味着中等职业教育应该寿终正寝,毕竟在一定的时期内,我国的经济能力还难以普及普通高中阶段教育,即使普及了,受高等教育的规模限制,也不可能全部升入高等院校。但职业教育发展的形式和阶段将会发生变化,职教与普教的关系将会由原来的“替代”关系转变成“互补”关系。一方面中等职业学校吸纳需求高中阶段教育,但受普高的规模限制不能容纳的部分;另一方面对于普高生不能升入高等教育者,在其后期阶段进行专业技术教育。即一部分学生向职业教育分流的时间推迟。当然,这种分流还需制定相应的政策进行宏观调控。这样不但能利用现有的职业教育资源,同时又可以扩大普通高中教育的空间,防止普通高中再办职业教育所带来的重复投资。因此建立合理、有效的分流机制将会推动中等职业教育的有效发展。
二、高等职业教育的扩展速度及其毕业生的有效就业从1999年开始,全国大规模地发展新高职,对于什么是新高职,社会普遍不了解,即使担负新高职的高校,对新高职的培养方向和目标也处在探索阶段,课程怎么设置、教学过程如何进行并没有相应的成熟做法。对于新高职能否达到原设计者的要求,在目前的高校办学导向下还是未知数。上海电机技术专科学校的严雪怡先生在80年代比较分析了5个发达国家的机械制造类高职教学计划,发现一个重要因素是要求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高级技术员、技术师)所学专业技术课程时间至少累计学习3年,我国的专科学校和目前发展的新高职都达不到这一要求,恐怕这也是专科毕业生就业难和社会学历攀高的原因之一。若专科毕业主和新高职不能在应有的岗位上就业即供给的效率低下,势必会造成挤压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就业空间。在目前就业空间减少的情况下,这一现象将会更加明显。事实上在前几年高等学校大力发展的成人教育和非学历成人教育,已经给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主造成了冲击(当然这不是有害的),因为这些教育招收的是高中毕业生,无论年龄、文化基础、社会适应能力等都要比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具有明显的优势。在高校扩招的情况下,这类教育将会相对萎缩,但其总量并没有下降,而是上升的。因此应改善目前高等职业学校教育的状况,使其毕业生到应有的岗位就业,不能使其所承担的教育近似于中等职业教育,否则不但浪费了高等教育资源,同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也会带来危害。从中等职业学校与高等院校相同专业的毕业生来看,若二者的培养目标有明显的差异则中等职业学校这些专业生存较好就可以说明这一点。
三、中等职业教育与市场的结合程度中等职业学校的市场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作为一种“服务机构”应满足服务对象的各种要求,二是作为一个产品生产者它应该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后者在大多数职业学校已引起了重视,也都在努力随社会需求的变化在变化,而在具体操作上往往不是随市场而变化,而是随高等学校办学在变化。从绝大多数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来说,职业学校有的,高等学校(包括专科学校)一定有;高等院校有的,职业学校不一定有。前面已经讲了高等职业教育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影响,这种摩仿和追求使得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苍白无力。为此有必要对西方发达国家如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合作制等产学结合的办学形式进行再认识。美国的合作教育,学校(或教师)根据学生的专业和兴趣寻找适当的企业主,确定合作教育计划,企业主则根据企业的需要和可能提供相应的生产实践培训(或工作)场所和条件,校企双方签定相应的合同。德国的双元制同样有这样一个过程。这种合作教育计划不仅适应了生产岗位的需要,也为学生提供了最大就业机会(大部分合作企业就是学生的就业场所),没有工作岗位的专业学校可能就不设置。因此,有效地满足市场需求是德国双元制、美国合作制教育模式的重要内涵。同时家境清贫的学生还可以得到一定的经济补贴,保证继续上学,也对稳定生源起到了一定作用。因此如何寻找符合我国国情的职业教育与市场结合的途径与方法是摆在中等职业学校面前的重要任务。如果说对产品的市场需求已引起了职业学校的重视,但大多数职业学校对应有的市场观念还无动于衷,甚至还没有这种概念,很少有学校对初中毕业生进行包括准备就业的行业和岗位、需求的技术是长学制或短期技术培训等调查。职业学校应当树立大职教观念。我们不能为办学而办学,不能是一个人的“加工机器”,而应该是满足服务对象需求的一个场所,除承担的学历教育培养技术工人外,对个人创业、在职人员转岗、转业培训和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等均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样不但可以改善困境,而且从此需求中还可以了解本地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与走向,对中等职业学校向满足市场需求方向发展也是大有益处的。
四、中等职业教育的创业教育成就如果说就业和就业后的发展前景是职业教育的关键因素,在当前就业压力增大的情况下,创业教育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事实上90年代以来,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已把再就业培训放在容易就业的第三产业,在再就业培训中强调和突出创业知识和技能。对于我国尤其是占人口主体的农村,由于近几年城市下岗人员增多,就业空间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速度放慢。农村职校毕业主的就业去向更加艰难。同时农村产业结构也面临着大的调整,传统农业的思想、技术已经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业的集约化、产业化发展需要大批的创业者去奋斗、去开拓。近年来农业企业的发展和为农业服务的三产(包括农产品的储藏、加工、运输、销售)的兴起也吸纳了众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大力开展创业教育不但能改善目前农村职业学校就业不畅的状况,其成就还可以为职业教育带来更大的就业市场,使之形成良性发展循环。
五、中等职业教育与“替代”途径职业培训的成本与质量优势这里提到的中等职业教育的“替代”途径包括学徒制、企业培训、再就业培训、短期培训班等。无论就业人员选择何种职业教育与培训途径,都有一个成本问题即接受教育的成本(包括人力投资),中等职业学校不仅面临着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问题,也面临着如何降低成本,使其具有竞争力的问题,这也是中等职业学校生存的关键问题之一。因为许多替代性培养方式对雇主和学员双方都有利,如学徒制,一方面学员给企业或雇主提供了一定时期的廉价甚至无成本劳动,另一方面学员学习到了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极强的技术和在职业学校难以学到的社会、经营等实用知识,并且一般不用付学费或能得到一定的经济收入。事实上在许多行业中这种替代性培训是大量存在的,而且大多在易从业、易创业的领域,如建筑、修理、服装、木工、美容美发、营销等。这些途径具有明显的成本低见效快的优势,虽然这方面没有引起中等职业学校“正规军”的重视,但对中等职业学校已经形成了潜在的竞争,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这一问题相当突出。如果中等职业学校不在成本或质量上取得一定优势,对于以就业为目标的生源的吸引力将会继续降低。
六、政府行为力度政府行为对职业学校规模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因素:①投资力度。发展职业教育需要较大的投入,但由于教育收益需要一个长期的见效过程,而且前几年由于职业学校自身及外部环境等问题,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还不甚明显,许多地方政府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对职业学校的投资兴趣与力度在减少。这无疑对职业学校的发展是雪上加霜。因此只有建立一套职业教育的投资法规法律体系才能使中等职业学校健康发展。②宏观调控力度。这一方面是对学校布局和专业结构的优化与重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调整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比例。随着社会及经济的发展,社会就业结构发生显著变化,需求更多人从事技术性或从事经营管理工作的倾向日益突出。而由于生产工序的合理化、高效化的迅速发展,技工和生产工序作业人员的需求逐渐下降即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下降而技术密集型企业在兴起。这样劳动者劳动内容出现向着需要具备高级而且多方面知识、技术的工作和只是单调的作业两极分化的趋势。因此调整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比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是高等职业教育也需要基础职业教育,正是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缓慢又没有能很好与中等职教衔接,使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受到了制约。只有打通中高职的通道才能较好地拉动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③劳动准入制度的实施力度。在目前职业教育不景气的状况下,加大劳动准入制度的实施力度的呼声日益高涨。加大劳动准入制度的实施力度无疑会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但能不能改变目前的困境难以肯定。因为中等职业学校无权颁发资格证书,如果严格实施任何岗位的准入制度,社会许多办学、培训机构也会相应地开办此类培训。其时间可能会缩短到最低限度(一年、半年或几个月),三年一贯制的职业学校不一定比现在好过。因此劳动准入制度的实施力度不在于就业时有无资格证书,还应该制定包括学历、岗位实习年限等一系列内容。对于这一点香港的职业培训制度应值得内地借鉴。香港的技工资格获得课程学制是三年,学生义务教育结束后可以进入职业培训局的工业学院或训练中心就读一年全日制的技工课程,然后就业,但仍需读两年的日间训练制或夜学制才可获得技工资格。义务教育结束后也可以直接就业,而直接就业的学生需就读三年制的日间假制或夜学制技工课程才能达到技工资格,这样学生一方面在工作岗位上进行实践,另一方面在职业培训机构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香港这种灵活制度不但降低了学生因学习三年而找不到工作的风险,同时由于工作的需要,调动了学生学习理论课的积极性和针对性。因此加强劳动准入制度的实施力度不能只是简单地通过某种考试获得某特定岗位的操作技能,而且应该包括一系列的具体内涵。
七、中等职业学校改革进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就业有利于满足学生需求,有利于吸收生源、有利于发展。①应允许打破三年全日一贯制的教学设置。我们应该控制的是学习的内容,而不应该限制其学习时间、学习方式和学习期限。②应增加普教向职教分流层次。目前义务教育后,选择职教的机会大多只有一次,高中阶段的分流由于办学体制的封闭性而很少进行,因此应加强职教与普教的沟通机会,加大普教的分流力度。在初中阶段分流的基础上,加大普高各个年级向职高的分流力度。在沟通普职教的同时,也应该加大职校之间的沟通,允许学生相互转学转专业,共同的课程成绩要相互承认。因为目前职业指导在我国学校进行的还很不够,学生对专业的内容及工作性质不甚了解,可能入学后有些同学才发现自己并不适合这样的专业。我们应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当然,这需要加大行政主管部门宏观管理和协调力度。③应加大单元(模块)教学的推广力度。目前,我们的中等职业教育还是科技含量比较低的教育,毕业生的就业适应面窄、稳定性差。德国的双元制教学采取先签订学徒合同,然后再培训的方法,国内也有许多学校也在探索与企业联办的路子,以解决毕业生的就业性差的问题。但都存在一个问题,学习期满一旦找不到工作需要另择专业的话,他将损失三年的学习时间,而单元制教学能很好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内容不是以学科划分的,而是以单元划分的,学完一个模块就具有就业能力,学完若干模块就可毕业。单元制教学还有利于调动社会在职人员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原载《河南职技师院学报》:职业教育版(新乡),2000.5.73~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