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教育部发布《2012中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与就业报告》,这是国内第一份专门聚焦中职学生发展和就业情况的报告。报告显示,中职生就业率超过95%,已经高于目前大学生的就业率。(相关报道详见本报2月28日5版)
对于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超过大学生,人们并不感到惊讶。随着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对于蓝领型技术工人的需求量迅速增加,有一技之长的中职院校毕业生颇受青睐。同时,大学生往往眼高手低,找起工作来挑肥拣瘦,自然不如观念务实的中职学生更受用人单位欢迎。
奇怪的是,毕业生成为香饽饽的中职教育,却是“叫座不叫好”,遭遇“就业火、招生难”的冰火两重天。从全国来看,2012年,农村户籍学生占到中职学校在校生总数的82%,近70%来自中西部,45.7%的学生家庭年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显然,很多学生是迫于家庭经济压力,才选择低学费乃至免费的中职学校。
有专家坦言,虽然中职就业率非常高,但与社会的低认可率形成了很大的反差。这种低认可率固然有“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但从深层次分析,“叫座不叫好”也暴露出了人才培养和使用方面的制度问题。
首先,深造提升空间逼仄。随着社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增加,对人才技能要求的持续提高已经成为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然而,由于现行中职与高职教育的衔接难,中职学生继续学习并发展的渠道并不通畅。以甘肃省为例,全省高等职业院校只有20多所,远远无法满足全省353所中职院校每年10多万毕业生的升学需求。
其次,教育质量良莠不齐。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涉足职业教育,大大小小的技术院校、职业院校、职专遍地开花。然而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与管理,造成了职业院校过多过滥,无序竞争,良莠不齐。一些职校重收费轻管理,随意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将其作为廉价劳动力,让公众对于职业教育的印象大打折扣。
此外,待遇地位不受尊重。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技术工人的工资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职业资格证书与普通学院教育文凭在地位上有对等关系。反观我国,蓝领技工无论是社会地位还是经济收入,都和白领们有一定差距。同时,单位内的评职晋级,很多时候依然看文凭不看能力。
“叫座不叫好”既不利于中职教育的长远发展,也影响了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要走出这一怪圈,一方面需要教育部门建立中职教育的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完善“中职——高职——本科”一体化职业教育模式;同时,各级劳动部门和工会组织应发挥作用,改变不合理的用人评价机制,通过工资集体协商等形式,为技术性工人争取到更高的待遇和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