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明远、朱永新、王殿军接受《人民教育》记者专访:
抱持教育自觉,方能坚定教育自信
习总书记在去年的七一讲话中提出要树立文化自信。教育自信是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很多时候,我们的教育自信并不那么坚定。比如,在国际比较中,很容易受国际测试结果的影响。面对现实困难,往往容易动摇。如何真正确立教育自信,使中国教育改革更为理性、全面、客观,教育质量提升更为有效?2月22日上午,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顾明远,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教授,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殿军三位嘉宾做客中国教育报刊社“两会E政录”演播室,围绕“中国教育自信”话题进行深度探讨。
教育自信从哪里来?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源头活水。三位专家指出,中国有很多优秀的教育传统,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养成教育、尊师重教、孝读文化、蒙学等等。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没有间断过,主要靠教育发挥的文化传承、筛选和创新作用。
顾明远首先提出:“教育自信要建立在教育自觉的基础上。” “就是说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我们传统教育里很多优秀的东西,也有一些落后的东西,”我们应该“传承教育里的优秀传统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对于一些落后的东西如学而优则仕,要加以改造”,因此,顾明远认为目前我们很需要“认真梳理一下优秀教育传统”。特别不能忽略我们十几亿人口大国仅用十几年就普及义务教育,这其中发挥作用的教育传统和宝贵经验。“有了教育自觉,教育才能进步。”
朱永新和王殿军都认同顾先生的观点。朱永新认为,很多优秀的教育传统在今天的教育中“恰恰丢失了”,比如中国古代的蒙学对儿童的重视是世界上少有的。除了传承之外我们还要自觉地去发展,对于一些优秀的教育传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造创新,比如说礼仪教育,完全可以“摒弃繁琐的形式”,重新发掘教育价值。
谈到中国参加PISA测试的几次表现,以及如何看待中国教育在国际比较坐标中的位置,顾明远指出,虽然PISA测试有一定的科学性,但是仅用PISA排名来评价一个国家的教育比较片面。要充分考虑测试的抽样范围和国家大小。从教育的国际比较而言,国情与文化更是不能忽略的重要因素。他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教育质量也在不断地提高,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我们要有自信,不能妄自菲薄。但也不能盲目自大,应该看到我们与世界相比还是有差距的。王殿军认为,国与国之间的教育比较要从更广泛、宏观的角度进行,比如教育政策、教育投入等,不要因为有了分数、排名,我们立即觉得这个东西重要得不得了,其实中国有自己的国情,有自己的优势,正确的心态应该是“平等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然后共同发展。每一个国家的教育都是对人类、对世界的贡献”。
在如何扩大中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方面,顾明远认为,要扩大开放、相互交流,“如我们数学有一个很大的优势,我们有九九乘法表,国外没有这个东西,要把这个经验传播出去。”朱永新强调,要加大走进来的力度,吸引世界一流的学者、学生到中国来,还要重视激发民间教育活力,释放民间教育智慧。王殿军敏锐地指出,不仅要让人走出去,也要让中国教育和中国文化走出去。
自信者不仅善于自省,更要勇敢面对当下教育面临的挑战,如全球化、价值多元化等对教育提出的新问题。顾明远的建议是“改革创新”。改革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动力,要鼓励教师来创造,通过改革来提高教育质量。朱永新也表示,政府要进一步推进教育改革,加大教育投入,另一方面要真正地解放教育,给办学者、老师、家长、学生更多的空间,把握互联网+教育的变革契机。王殿军认为,要以冷静、客观、研究的态度处理好中西教育的关系,现代和传统的关系。“中国有自己的国情和教育优势”,例如教研、集体备课等,对国外的东西不能照搬,如没有固定班级、班主任的走班制和有固定班集体、班主任的班级制如何融合,需要研究。他希望集中精力梳理我们优秀的教育传统,直面当前的教育挑战,支持一部分地区一部分学校率先进行改革探索,根据国情制定出来有步骤的改革方案;创造性地运用信息技术来改进我们的教育,在改善教育的同时影响世界。
(《人民教育》杂志记者 董筱婷 余慧娟 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