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界有“财富论坛”之称的“21世纪教育论坛”11月10日至11日在秀美的历史文化名城苏州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为“国际化、数字化与基础教育”,与会的教育家、企业家、经济学家和政府官员济济一堂,用报告或对话的形式,对新世纪、新背景下的中国教育发表了很多精彩的意见,给从事教育和关心教育的人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丰富的信息。
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教育理念的更新。这里,我们愿意将其中一些有价值的观点加以介绍,与读者共享。
“当我们今天正式加入WTO以后,教育方面的开放有三个关键词:第一,教育服务,教育被纳入到服务贸易这样一个范畴;第二,市场准入,我们将开放我们的教育市场;第三,承认这种服务是一种商业存在。”
11月10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李连宁站在苏州“21世纪教育论坛”上讲述这番话时,正是中国正式跨入WTO门槛的历史时刻。或许是这个原因,“教育是一种服务”的说法顿时在论坛上产生了某种放大的效应,深深撞击着每个与会者的心。
其实,“教育是一种服务”的观念在国际上早已流行,并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在日本、在韩国、在欧美一些国家,甚至提出了办“以客户为导向”的教育。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赵中建教授介绍说,这是90年代以来将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移植进学校的结果。全面质量管理是指“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其目的在于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以“消费者为中心”和“质量的持续提高”为核心观念的全面质量管理思想,一个组织(学校也是一种组织)的重要功能就是向消费者提供优良的产品和周到的服务,强调尊重消费者的利益和要求并置消费者于整个管理体系的最重要位置。这种理念推广至学校领域以后,教育被看作一种“服务”,而学生则是学校教育的最主要“服务对象”,学校的各项工作就构成了一种服务链,最终由教师将一种优质的教育服务提供给学生。
把“教育的对象”变成“服务的对象”,这是教育观念一个根本性的转变。
在改革开放背景下的中国教育家也在思考这种转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反思中国以前的教育,发表了这样的感想:“过去我们过多地强调教育为社会服务,很少强调为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为发掘每个人的潜能和创造力服务,今天来看,应该强化这种‘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
活跃在教育产业的民营企业家们更是首肯这种“服务”的概念。中锐集团董事长钱建蓉认为,“企业家的理念应该为教育所吸纳。教育的产业属性,本身就是一种服务。企业注重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具体到教育,那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需要什么,你就要尽量提供什么,而不能像以前的学校教育,教材上有什么,老师就讲什么,而不管市场上需不需要,学生爱听不爱听。”
中国现实的教育环境,距离这种“服务”的标准还相距甚远。几乎所有的家长和学生,面对学校或老师时都怀有一种强烈的畏惧心理,他们几乎没有任何的权利:没有选择学校的权利,没有选择老师的权利,没有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也没有对学校课程设置和教材选择提出建议的权利,哪怕是你被迫缴纳了相当数额的教育赞助费后,你也还是没有说话的权利。究其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中国的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目前还处于相对短缺的状况,市场竞争的机制还没有真正引入一统天下的公办教育。
先进的教育观念使我们怀有一种急切的期待:在不远的将来,中国人也能够享受到教育的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