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十二五”规划专家解读:服务城镇化与区域发展战略
作者:佟家栋,南开大学副校长,教育与产业、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教育“十二五”规划把推进城乡与区域教育协调发展作为“十二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政策措施,明确了方向和目标。
一、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教育支持力度,实现区域城乡教育发展。保障城乡与区域之间受教育机会的平等,是缩小城乡与区域发展差距最有效的途径。由于政策、地理和资源等方面的差异,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东中西部地区教育发展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在“十二五”时期推进城镇化进程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要更加公平地分配公共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经费投入结构。
教育“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着力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一是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逐步建立完善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二是努力缩小区域差距,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鼓励发达地区支援欠发达地区。
二、优化高等教育区域布局结构和学科专业结构,提高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水平。当前,我国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资源不足,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不够合理,难以适应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需要,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强。教育“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支持,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新增招生计划向中西部高等教育资源短缺地区倾斜,扩大东部高校在中西部地区招生规模,加大东部地区高校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力度等政策措施。同时,提出了要科学规划区域教育结构,调整区域教育布局结构、层次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等举措。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对于提升中西部高等教育支撑区域发展的能力水平,必将起到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