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新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大学生获取知识及信息的渠道和方式都与以往的大学生有很大的不同,这也给大学教学带来了诸多挑战。比如,学生不再是一张白纸,碎片化、不系统甚至是谬误的知识充斥其中;网络的快餐文化使得学生的学习变得浮躁,抄袭更为容易等等。除了这些易见的挑战之外,大学的教学方式还面临着哪些更深层次的挑战?
高校教师作为知识与技术的传播者,必须适应信息时代发展与终身学习能力的要求,提高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由来已久,作为“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内容之一,2000年已开始开展该项工作。业内专家指出,规范性、结合实际、与时俱进是这项工作需要突破的三大要点。
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俞立中指出:“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教育理念正在发生变化,对教育手段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何与学生更多地互动,更多地利用网络资源,利用各种多媒体的课件资源,能够使它跟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交流是当前的重点。”
融合不足
教师队伍是教育信息化的攻坚力量,教育改革的主力军和执行者。如何培养一支信息化教师队伍成为推动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中之重。
专家指出,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可以提高高校教师的教学水平,还可以影响高校教师的教学理念,从而达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对教师进行教育技术培训是提高教师教育技术水平的重要途径,从目前来看,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方式、内容和手段都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从2000年初起,为了提高高等学校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水平,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教育部委托“全国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在高校教师中开展培训工作。据了解,前后共批准了153个学校培训中心,培训了近六万高校教师。
2009年底,全国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的秘书处曾进行一次调研,选择了华北、华东、西南和西北四个地区的45所高校,面向34个学科的200多位教师了解“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的情况。2010年收集到的结果发现,60%~70%的对象都认为:教育技术对提升高校教学质量、优化高校教学过程、提高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有重要意义,是高校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同时对自身专业发展有重要意义。超过50%的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环境:通过视音频等进行气氛的渲染;利用学科资源库、精品课程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应用网络教学平台和各种技术工具,为学生创设利于协作、交流、互动的学习环境。
全国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副秘书长陈庚教授认为,这些年来的变化是明显的,教师对教育技术的认识和作用不再停留在较浅层次,大部分能够对教育技术在本质和重要意义,如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新性人才、专业化发展等,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2002年,全国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也同样做过一次全国范围的调研,在面对全国500多位教师及技术人员的调查中,有70%以上的对象认为自己掌握的教育技术知识或技能较欠缺。而当时的教育技术技能集中在计算机基础知识及操作、网络知识及上网操作、网上查阅信息及教育资源检索、常用教学设备的使用、演示文稿制作使用、多媒体CAI 课件的开发制作等方面。
而七年之后,超过半数的教师关注并熟练应用的是数字资源的检索与利用、影音设备和技术、数据处理与分析工具,以及Web2.0等新技术。
当然,在前后七年的数据中,共同的问题仍然存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应用、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育教学管理、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评价等,仍然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软肋。
分析前后的原因,陈庚表示,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主要困难是多方面的,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一个方面,而其中没有政策约束和激励措施导致教师积极性不高成为主要矛盾。
“纯技术思维的培训,无案例的分析,离老师们的实际需求太远,这直接导致了教师对培训的消极参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院长余胜泉毫不隐瞒自己的观点。
北京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主任汪琼教授也认为,教育技术目前面临的问题首先是技术培训与实践的融合;其次是高校培训形式相对陈旧,缺乏往教学渗透的精神。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