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作为新知识、新技术的传播者,学习者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必须适应信息时代发展与终身学习能力的要求,提高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教师队伍是教育信息化的攻坚力量,教育改革的主力军和执行者。如何培养一支信息化教师队伍成为推动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中之重。
常见问题
2000年12月,教育部高教司根据“关于实施‘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的通知”的精神,决定从2001年开始开展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这项工作是由全国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协作工作委员会组织实施的,先后批准153所高校建立“教育技术培训中心”,逐步形成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制度和培训体系,至今共培训了6万多名高校一线教师,极大地推动了高校教师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和应用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
全国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协作工作委员会已经积累了许多经验,但是在长期的培训实践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教育技术知识、技能的培训与教师教育技术应用的耦合度的问题
如何将先进的学与教的理念和信息化教学技能内化和转化为教学的实际行为,知识技能和实践应用之间的桥梁如何搭建——这不仅是教育技术培训要面临的问题,也是课堂教学改革所直指的最主要的问题之一。
2.培训缺乏长效机制
高校教师队伍差异较大,其年龄、学科、需求、教育技术知识和技术初始水平差异大,自主学习能力虽然强,但由于教学、科研任务重、时间少,难免带有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思想,着重个人经验,强调实用性的学习,因此培训整体难度高。
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研究教育技术培训的内在环节和注重基于问题的教学设计,对培训目标、内容、方式、评价等各个环节进行实践创新。
改革传统培训的尝试
根据高等学校所具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特点, 2005年以来,协作委员会根据新形势,对培训计划和大纲做出修订并开始实施。
全国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协作工作委员会通过调研,指出必须注意培训内容的更新,以便更加符合教育技术的发展需要;培训计划更加灵活,培训中心可根据本校教师的实际要求分层次选择培训内容办培训班;在培训过程中应采取现代教育技术的手段和方法进行培训,使教师对采用教育技术的教学有深入的切实体会。
很多高校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对教育技术培训进行了改革。北京大学的教育技术培训主要集中于一级培训,并根据本校对网络教学平台的着力推广,创新性地引入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方式的应用培训,并针对本校教师工作繁忙的实际情况,将网络教学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方式培训转向助教队伍,这增加了助教学校的培训项目。
中山大学、暨南大学的等级培训以二级为主,其中理论培训主要以一级为主,适当增加二级的内容,技术培训和应用培训部分以二级为主。这些成功的培训案例解决了培训目标、内容与教师队伍实际需求的匹配度问题,为基于校本的教育技术规划和教学信息化宏观战略服务。
采用的培训方式以任务驱动、案例教学、关注技术与工作的整合、创设真实情境、反思性教学等多元化培训方式,解决了教育技术知识、技能的培训与教师队伍应用的耦合度的问题,培训方式适应教师队伍的特征,搭建了学习和实践之间的桥梁,将培训内容落到实处。
采用面对面与网络的优势,按照成人学习者的特征,充分进行参与式教学活动,分享和交流学习经验,改进培训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真实性评价促进学习,总体呈现出多元培训策略的特征。另外,在培训机制上从不同程度关注培训的长期性,从学校层面鼓励教师参与信息化教学培训,将教师功利性正确引导向信息化教学方向发展,与人事处、教务处等相关部门合作,制定了相关培训的长效机制或激励政策。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