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1月1日,在因特网的前身ARPA网中,TCP/IP协议取代了旧的网络核心协议,从而成为今天互联网的基石。
而现在,年轻的互联网正遭遇成长的烦恼:在向经济社会方方面面不断渗透,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互联网本身的秩序混乱问题制约着其更快更好的发展。
近日,公安部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计算机病毒防治产品检验中心联合发布了“2007年中国信息网络安全状况暨计算机病毒疫情调查报告”。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信息网络安全事件发生率连续3年呈上升趋势,今年达到65.7%,较2006年上升11.7%。
而在前不久,英国公布了一项新报告。这份全称为《虚拟世界犯罪年度报告》(AVCR)的报告里说,英国政府以及军方的电脑近年来一直遭受外国黑客的入侵,这些黑客来自全球120多个国家,他们通过这种方式从英国窃走了大量资料。英国专家认为,假如这种状况仍然得不到有效改善,不仅英国的金融市场、空中管制以及电力系统会遭受巨大损失,英国的军事和国防也将面临严重的威胁。但即便知道攻击分子来自何国何处,又通过何种组织,何种规则评定和惩罚此类行为?
不可否认,对于互联网,世界正处于选择的十字路口:维持现状还是改变现状?
因为缺乏管理手段的加入,目前互联网环境非常无序,清华大学信息网络工程研究中心王继龙博士用“小广告”现象加以类比。他认为,网络中的攻击如同小广告一般,已成为互联网世界中的顽症:市容市貌如同网络环境,贴小广告的人如同网络攻击者,清除小广告的人则相当于网络管理者,清除工具可被理解为管理技术。
于是我们看到这样的互联网环境:第一,无序;第二,攻击者的成本非常低;第三,管理者的成本很高;第四,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第五,网络管理技术不够先进。
那么,我们设想:如果技术手段得到改进,比如有某种方式可迅速地消除有碍市容的小广告,情况将会如何?
答案是情况并不会发生很大改观,因为只要没有相关法规对张贴小广告者实施具有威慑力的惩罚,其成本将不发生任何改变,小广告仍将春风吹又生。因此,相关人士认为,要想改变这种无序、混乱状态,有两方面的工作等待我们去做。一方面,需要不断研究、改进网络管理的技术,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要将现实社会中的管理思路引入互联网中,创建机构、建立机制。
因此,王继龙博士认为,改变当前无序、不可控的网络秩序,需要管理与技术齐头并进,并且管理为主,技术为辅。
先来看看网络管理技术的发展。“这10多年来研究很低迷。”王继龙说。1988年,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1推出后广受欢迎,这之后厂商和研究机构不断地推出网络管理相关技术,但突破性技术甚少,尤其是近10年左右没有革命性的技术出现。专家分析认为,主要原因是因为研究与实践相脱节,研究人员没有亲历亲为网络管理,而网管人员埋头管网,一是没有时间,二则缺乏研究基础,如此两相僵持。
相关技术低迷是一个问题,但更大的问题在于网络管理工作中“管理”的思想几乎缺失。王继龙认为,缺乏管理支撑的技术体系面对复杂的互联网环境时变得异常低效,往往困扰于纷纷扰扰的表面问题,从来没能撼动问题产生的根源,这就是为什么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秩序却每况愈下,在保障网络安全成为全民开支的情况下,病毒和垃圾邮件愈加泛滥。
他分析认为,目前互联网管理面临着三个困境:没有具有全局协调能力的组织机构;没有全网统一的管理基础设施;缺乏高水平的专业网络管理人才,每个因素都制约着互联网更好地发展。东南大学龚俭教授的分析同样集中于此。他说,目前互联网的管理是分治的,在协同方面因受技术和利益的双重制约,效果不够理想,而且由于缺乏跨域的全局信息和控制能力,网管的效果也有限。
管理的困境使得互联网走向有序化的步伐障碍重重,而与此同时,用户的无限膨胀、业务的不断扩展以及下一代互联网引发的管理需求都催促网络管理进行一次革命性的改变。
随着规模化、社会化、业务化的发展,互联网传统的无为而治的管理模式在适应当前需求时显得越来越吃力,互联网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维持现状还是改变现状?
互联网体系架构以及与之对应的管理模式设计于二、三十年前,而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现在互联网的用户基础以及应用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最初设计时的两个基础(谁来用?用来干什么?)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互联网“端到端透明性”原理的设计基础(假设)有两个:第一,互联网最初是由具有共同爱好的技术专家设计开发的,他们之间相互信任;第二,互联网是由科研团体或政府研究机构管理下的非商用网络。互联网的运行模式依据这两个假定进行。
随着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展,互联网的用户群体急剧扩展,用户之间不再是相互信任关系,相互并不信任的用户之间的利益也不再相互一致,而是可能存在冲突,如病毒与反病毒、保密与合法拦截、共享与版权保护等,但是一开始假定用户之间相互信任的“端到端透明性”设计原则并不随着外部环境改变而改变,这给恶意代码、病毒等网络攻击的传播带来可乘之机,互联网的信任机制越来越受到挑战。国家计算机网络入侵防范中心首席科学家许榕生比喻:“互联网亟待找回失去已久的信任感,需要重新找回爱情!”
其次,依托互联网进行的业务发生了改变。最初为科学家沟通所设计的互联网早在10多年前就走进了寻常百姓家,互联网之上的业务也开始蒸蒸日上,日渐丰富。虽然IP以其顽强的生命力适应了很多变化和挑战,但在电信化的过程中,它在商用模型、QoS、安全和网络管理等方面却步履艰难,无法适应“商用性”管理的需求。
综合来看,无论是技术环境、商业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导致传统的以技术为主的管理模式倍受挑战。专家表示,既然制定管理思路的基础已经发生如此大改变,那么管理机制理为何不随之而变?
清华大学信息网络工程研究中心杨家海博士表示:“走向有序的轨道上来才能更好地发展。”他提出可尝试把社会学中的一些做法引入互联网管理。
王继龙表示,新技术的出现以及发展也对网络管理提出更高的需求,因为下一代的互联网应当是“可管理、可运维、可控制、能保证服务质量的网络”。
他说,IPv6、无线、传感等新技术正在改变整个互联网,甚至互联网体系结构都可能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传统通信系统向互联网的融合已经既成事实,新的管理需求令人目不暇接。
首先,当下一代互联网实施时,下一代网管也要应时而生。正如杨家海博士所比喻:“IPv6不能穿新鞋走老路,同样,下一代网络管理也不能拄着这一代网络管理的拐杖走路。”
另外,由于Internet革命性的发展,电信网络组网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未来的网络将日趋融合;网络规模也日益扩张,网元因业务的多样化而愈加复杂化,因此网络管理也需要革命性的变迁与之匹配。
相关人士认为,新一代的网管将在统一化、智能化、主动化等方面有所突破。专家分析,目前的网络是混合结构,既有传统的电信网,也有分组网,主要是TCP/IP网。目前业务还没有充分的融合,因此管理上也基本上是各自独立的。电信网使用ITU的TMN标准,而TCP/IP网采用SNMP体系。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被管理对象本身和通信协议。这主要是因为两种网络采用完全不用的通信协议,因此导致网元的不同以及通信方式的不同。TMN体系的重要性在于它提出了网管的最一般的原则和内容。例如它概括的性能管理、配置管理、故障管理、计费管理和安全管理五大功能,以及它的分层管理思想,即网元管理、网络管理、业务管理和事务管理诸层次。TCP/IP的SNMP则是对TMN大大的简化。主要原因是Internet发展之初对于网管要求的简单性。随着网络能力和复杂度的提升,SNMP将向复杂性靠拢。
而未来网络将融合,融合后的网络必然引发网管方式的变化,并在网管的统一化、智能化、主动化等方面有所突破。专家表示,下一代的网络管理,除了实现对网络组成成分管理的统一性和远程性、安全性等,还必须提供对于网络应用或业务的主动性管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专家们期待通过新的变革使互联网变得有序并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他们说,互联网此前的工作非常出色,将来互联网也被期待能出色地完成人们赋予的任务与工作,既然我们已经认识到目前网络的无序并深受其困扰,那么为何不作出一些与其特征相符合的改革呢?
黄澄清说:“我曾经问互联网体系结构的发明人之一Cerf博士,最初设计互联网的时候,他想过以后这个网络会变得如此庞大吗?他说,一点儿也没想到,觉得很吃惊。而2003年的信息社会世界高峰会议中说,互联网已经成为全球共享的基础设施。这说明互联网已经成为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设施,因此必须可控可管。”他说,现状让我们思考:我们与互联网处在一个十字路口,那么,建立有序互联网世界的方向在哪里?
当然当前“自由”的管理模式已经使用了将近30年,不难想像引进新的管理模式所面临的挑战和工作量非常大。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组建互联网治理工作组(WGIG)时表示:“为了管理、促进和保护互联网在我们生活中的存在,要求我们具有的创造力应绝不少于那些创造了互联网的人们。”他接着说:“显然,治理是需要的,但这并不是说这种治理是传统意义上的,因为它们毕竟是如此的不同。”
专家观点
胡启恒(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互联网治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其内容和目标都在发展。因为互联网及其应用本身就是一个发展变化极为迅速、动态的过程。也正因为如此,互联网治理工作任务是紧迫并充满挑战和创新的。
高新民(中国互联网协会常务副理事长)
目前制约互联网发展的最大问题就是网络的安全和网络的信任问题。安全和信任不仅仅是社会公共利益
的需要,而且也是互联网产业本身发展的必要前提。如果互联网的安全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互联网的信任环境日益恶化,目前互联网的格局将维持不下去,因此必须有治理。
黄澄清(中国互联网协会秘书长)
互联网治理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治理和管理,与单向性的管理相比,互联网治理是多向的、互动的,需要政府主导、企业自律和公民自觉参与。
《中国教育网络》2008年1月刊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