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11”工程建设过程中,清华大学确立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目标,先进的信息技术作为推动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学校的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清华大学就实现了财务电算化,借助商业账务软件较好地支持了财务处和各院系的日常项目核算工作,很大程度提高了财务人员核算工作的效率,有效地保证了学校正常财务核算工作的有序开展。
随着信息技术应用在财务领域的不断深入发展,学校信息部门和财务管理部门认识到财务信息化工作远不止账务核算电算化一项工作,还涉及到财务电算化核算、财务电算化管理、财务分析、财务工作自动化、建立财务工作宣传渠道等多方面的工作。即从狭义财务信息系统过渡到对广义财务信息系统的认识,从只注重财务核算工作电算化,到将财务部门的各项工作都纳入计算机管理范畴,实现对积累数据的分析处理,对学校各级领导提供决策支持。
从2006年开始,清华大学启动了财务工作业务流程梳理(BPR)的研究工作,该研究成果为细致掌握现有财务相关工作的业务过程,把握业务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分析业务过程中可以信息化的环节提供了客观的依据。在业务流程梳理方法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财务信息化顶层设计工作,全面理清财务相关业务及其与学校其他业务的关系,实现信息化在财务各个业务环节的全面渗透和全校财务相关业务的无缝衔接,充分发挥财务系统对学校其他业务的财务支撑作用,初步实现学校财务业务一体化,完成新一代财务系统(New-IFS)的整体设计。
新一代财务系统陆续新增了多个管理和服务子系统,包括预算(综合预算、专项预算、各种预算拨款等)、核算(汇款、报销、对账、报表及查询等)、个人收入(工资、助学金、各种酬金津贴等)、学费、科研经费管理、票据管理、押金管理、财务信息服务系统等,并在新项目的建设和旧系统的改造中不断丰富和完善与数字校园其他应用系统的集成和整合,系统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宽和加深,带动了财务部门对信息化更深层次的需求,也支持了学校各级管理部门对财务信息深度利用的需求。
构建财务信息化生态环境
从业务分析中我们了解到,财务处承担着学校财务相关的业务工作,对校外与各级管理部门和业务关联单位发生着业务联系,对校内与人事处、教务处等相关业务部门发生着业务联系,在财务处内部以会计核算为核心,承担着各种经济管理业务,同时为被服务单位和个人提供各种信息服务。所有业务在不同层次上交互关联,共同构成财务系统的生态环境,如图1。
财务信息系统的建设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面向财务处内部应用的软件系统,第二个层次是校内除财务处之外的其他部门应用的信息系统,第三个层次包括那些服务对象为上级管理部门、银行、校外其他关联单位的相关系统。由于这三个层次的软件都是独立设计和开发完成的,所以彼此之间存在数据孤岛和信息不畅的问题,既造成了应用的分散部署、多次登录,也造成了利用数据时大量的手工处理工作。
目前财务系统与银行之间的业务比较频繁,通过专线连接,银行前置机的设置基本上实现了互联互通。与其他校外部门的连接多是提供数据批量更新接口,由手工批量生成报送数据,并手工导入到相关业务系统中,如个人所得税的申报。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